莴苣霜霉病的科学防治法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霜霉病是莴笋、皱叶莴苣、结球莴苣、长叶莴苣等莴苣类蔬菜最重要的病害,各地普遍发生。棚室栽培的生菜发病也很严重。


  【症 状】病原菌主要侵染叶片,幼苗发病后变黄枯死,成株由下部较老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叶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相继枯死。


  叶片上生浅绿色至黄色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斑块,叶片背面对应位置生出白色霉状物,有时霉状物可蔓延到叶片正面。发病后期叶片上的斑块变成褐色,相连成片,叶片发黄干枯。病原菌还可扩展到茎部,引起茎部变黑。


  【病原菌】 为莴苣盘梗霉Bremia lactucae Regel,,是一种卵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潜伏在病残体中越冬,种子虽然也能带菌传病,但带菌率低。越冬后病残体产生孢子囊,随气流和雨水传播,着落在莴苣叶片上。在适宜条件下,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芽管,由叶片上的气孔侵入,引起发病。整个生长期间发生多次再侵染。棚室与露地栽培的莴苣间有菌源交流,病原菌在各茬莴苣类蔬菜间辗转侵染,周年发病。 莴苣霜霉病菌的孢子囊在相对湿度近100%的环境中,或在叶面水滴中萌发,孢子囊萌发最适温度为10℃。气温较低而湿润的环境有利于发病,在4℃~23℃间均可发病,适温8℃~15℃,叶片结露时间长,有利于发病和病原菌孢子形成。


  莴苣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病原菌也有多个毒性不同的小种,新小种的出现,往往使抗病品种丧失抗病性。长期、多次施用同类杀菌剂后,霜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


  【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或轻病品种,因不同地区病原菌小种可能不同,引进的品种不一定能抵抗当地的小种,由国外或外地引种时应特别注意。收获后要彻底清除地面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要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防止田间郁闭;合理灌溉,不要大水漫灌,防止地面积水,棚室栽培的要及时通风散湿,加强病情监测,早期拔除病株。


  从苗期开始监测病情发展,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适时喷药。可供选用的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 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施药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片背面。保护地内可施用粉尘剂或烟雾剂。发病初朝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霜霉清粉尘剂(15千克/公顷)喷粉,烟雾剂可用45%百菌清烟雾剂(3千克/公顷)或15%霜霉清烟剂(每667平方米用250克)。


  喷药防治。初现病株后及时喷药控病,重点喷叶背。常选用药剂有32.5%苯甲嘧菌酯水剂1200倍液,或687.5克/升菌必治(氟菌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水剂1200—1500倍液,或18.7%烯酰吡唑酯水剂800—1200倍倍液,或30%醚菌啶酰菌剂1000—1200倍液,或72. 2%菌可净(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30%醚菌酯水剂800—1000倍液,或72%锰锌霜脲氰水剂600~800倍液等。每10天喷1次,连喷2-3次。棚室中还可施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霜霉清粉尘剂,每次每667平方米用药1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