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成为摇钱树 云南祥云县青坡村走上致富路

编辑:Devi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近年来,云南祥云县刘厂镇青坡村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发展结构,坚持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始终把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兴村的支柱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组织+农户”及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蚕桑发展新路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全村走上了文明富裕的幸福之路。

  青坡村位于祥云县刘厂镇西北角,国土面积8.6平方公里,辖大青坡、小青坡两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农户528 户,人口2005人。山场面积7912亩,耕地面积3500余亩,是个山多地多的平坝半山区村落。

  该村是祥云县著名的老蚕区,早在1962年就开始种桑养蚕,建立了蚕桑专业队,发展蚕桑500多亩,后因农村体制改革、桑树老化等多种原因,生产效益一直很低,又因自然资源匮乏和区位劣势,村民长期处于温饱状态。

  “十五”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促农增收政策措施的出台,青坡村抓住国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东桑西移”工程的发展机遇。

  从2000年开始,村“两委”结合本村宜桑土地广阔、大多数农户会种桑养蚕的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把蚕桑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等方式,引导农户合理流转土地,从零星种植发展到连片种植,并制定了蚕桑发展的三步战略:一是用好田、平地栽桑;二是用全部山地栽桑;三是实施水改旱,将水稻田全部用来栽桑。

  为彻底改变蚕桑生产“零星布局、小打小闹”的局面,青坡村坚持“统一谋划、规模发展”的理念,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结合“四群”工作及“民心”工程的开展,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在反复对比分析当地气候、土质、交通、区位等因素,以及农民种养习性、传统种养品种的基础上,将蚕桑特色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

  目前,青坡村培植种养大户和高产示范户150户,比较典型的有二组张子芬,栽桑10亩,年养蚕31张,蚕桑收入56000元;三组赵成洪,栽桑13亩,年养蚕30张,蚕桑收入50160元;四组李文荣,栽桑6.8亩,年养蚕18张,蚕桑收入34600元。全村蚕桑产业形成“以点带户、以户带组、以组带村,生产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据统计,2012年全村共有桑园面积4200亩,占全县的5.4%,其中田桑800亩,户均8亩,人均2.3亩。2013年,新植桑园260亩,建成蚕桑标准化示范基地1000亩。实现了“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的良好格局,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蚕桑专业村。

  青坡村坚持“科教兴桑”及“把特色做特、把优势做优”的原则,以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等学习、培训方式,加强蚕桑科学种养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坚持走“培训一批,提高一批,致富一批”的路子,努力使每一个养蚕户至少有1人能熟练掌握蚕桑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引导种桑养蚕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成立蚕桑专业技术协会1个,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有力地推动了蚕桑适用技术的普及和新品种的推广,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2012年全村共组织开展培训5期,培训300多人。改造低产桑园1000亩,推广新蚕品种5个,新桑品种5个,组织桑园病虫害统防统治2次。全村养殖户439户,共饲养普蚕9287张,种蚕300张,每张产量36公斤、均价42.3元,总产茧35万公斤,90%以上是上茧,产值达1420万元,蚕桑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1%,户均蚕桑收入3.1万元,人均蚕桑收入超过7000多元。2013年预计养蚕9610张,产量39.78万公斤,产值1770万元,春、夏两季,已养蚕4610张,产量19.78万公斤,产值910万元。

  此外,青坡村实施龙头带动战略,走“公司+基地+组织+农户”的发展的模式,辖区内培植蚕桑龙头企业1家,成立蚕桑协会1个,形成了集蚕桑生产技术推广服务、蚕种生产经营、蚕茧收烘、蚕药物具经营、缫丝、丝绵制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蚕桑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较好地解决贸工农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了“以农促工,以工补农、协调发展”。通过蚕桑产业的发展,全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面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彻底改变了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的贫穷落后面貌。

  据统计,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34万元,人均纯收入7520元。电器、摩托车基本普及,全村共有二轮摩托车486辆,三轮摩托车83辆,移动电话1123部,固定电话321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87户,电脑用户29户,有大汽车、小轿车58辆,其中10%的蚕农都购置了小汽车,桑树成了青坡村的摇钱树,使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标签: 蚕桑 养蚕 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