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香格里拉:绿色财富 书写传奇

时间:2022-12-16 编辑:Juli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云南香格里拉:绿色财富 书写传奇

云南香格里拉:绿色财富 书写传奇

云南香格里拉:绿色财富 书写传奇

云南香格里拉:绿色财富 书写传奇

  在香格里拉这片令人神往的高原秘境,有这样一个地方国宝滇金丝猴的叫声才能打破它的宁静;杜鹃花是高山的盛装;兰香幽幽、芳草萋萋……  这里是维西,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  这里是维西,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腹地。  这里还是“兰花之乡”、“药材之乡”、“天然杜鹃花园”和“滇金丝猴的大乐园”。  这块“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近年来在全州、全县各族人民精心呵护、设计、雕琢和打磨下,正散发出璀璨的光芒,展现出绿色财富的美丽神奇。  砍树变造林 “绿宝石”重放光彩  维西,大美迪庆创造绿色财富传奇的美丽样本。  这个位于云南省西北隅,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南端傈僳族自治县,境内“三江并流”云岭山脉东濒金沙江,西临澜沧江,自北往南延伸,切割剧烈,气势雄浑;碧罗雪山矗立于澜沧江与怒江之间,群峰巍峨,连绵起伏。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这里拥有了蔚为壮观的峡谷,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气势磅礴的雪山冰峰,更让这里成为多种珍稀动植物的乐园。维西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 样性特征突出,是滇西北动植物基因库之一。境内不仅生活着滇金丝猴、小熊猫、羚羊、云豹、金猫、雷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而且还生长着兰花、杜鹃、龙胆草等 360种名花奇卉和红豆杉、秃杉、榧木、珙桐等多种珍稀树种。  作为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但维西,曾经也经历过失掉绿色的阵痛。  过去,维西县是有名的“木头财政”县,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随着大量的森林被消耗,维西林地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绿宝石”失去了光彩,大量珍稀动植物失去生存的家园。   砍树到造林,森林覆盖率从59.7%到74.8%。永春乡永春村的村民见证了维西荒山重披绿装的全过程。1998年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维西县紧紧抓住 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机遇,依靠群众掀起以林业为重点的生态建设高潮。十几年间,全县共完成公益林建设 13.1万亩,实施人工造林24.5万亩,森林抚育1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9.4万亩,退牧还草20万亩,义务植树218万株,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4 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54平方公里,完成水保治理项目1.9万亩。  2010年12月1日,《维西县禁止生产、运输、销售木炭规定》实施,在农牧局、林业局、扶贫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能源遍及维西城乡各地,群众结束了烟熏火燎的土灶时代。  加大人工造林、护林,改变落后生产生活方式,把绿色还给自然,维西美得更有神韵。  兴特色产业 “摇钱树”孕育希望  在永春乡中药谷,一块一块的中药材试验田连成一片顺次排开,指示牌上小黄芩、泽兰、重楼、秦艽、一支箭等130多个品种在大棚里茁壮成长。这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最大的中药材培育基地,不仅培育药材的种苗,还投入数百万元进行了珙桐、红豆杉等珍稀植物的育苗工作。   近年来,维西县紧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中药材,带动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政府部门投入大量 资金改善生产条件,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奠定基础,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天麻种植户余金华指着拳头大的天麻高兴地说:“过去种一亩包 谷收入500多元,如今种一亩中药材最少也有2000元,多则上万元。”“过去的五保户今天也成了万元户。”在一旁边的村民兴奋地附和道。  生态多样性,造就了维西的产业多元化。  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思路,维西县在生态建设中,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把绿色真正转化成了金色的财富。   维西县结合生态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核桃、板栗、花椒、木瓜、青刺果、红豆杉等经济林木,围绕农民增收致富,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 地,推动生物产业大发展。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维西县就完成优质核桃密植型种植2.6万亩、73.5万株,核桃总面积达26万亩;新增中药材种植 3000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6万亩,新增葡萄种植961亩,全县推广葡萄种植达2440亩;拖枝生物园区建设取得突破,完成投资500万元,生 物产业基地建设和加工规模不断扩大,以核桃、中药材为主的生物产业已逐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保障。  水电产业发展迅速。里底、乌弄 龙梯级干流电站建设和托巴电站建设有序推进,倮马河、格登等中小型水电站相继竣工发电,维西水电装机容量从2007年的12.2万千瓦增加到2012年底 的22.2万千瓦,增长了81.96%。今年上半年,维西县水电建设再掀高潮,完成水电投资2.7亿元。  “今年4月以来,我已经卖了两茬小白菜,收入1200多元,这要是在过去想都不敢想。”5月的一个早晨,保和镇拉河柱村老鸦树村民小组傈僳族农民蜂学春在维西县城农贸市场卖蔬菜。不到两个小时,他的菜就卖完了。蜂学春说:“现在我按照无公害生产标准种的菜很受欢迎。”   老鸦树村民小组距维西县城4公里,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贫困山村。去年11月,维西县在老鸦树建成了无公害蔬菜大棚基地,基地一年至少可产两季蔬菜,每年 经济收入达126万元。保和镇政府负责人说:“老鸦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不仅是城镇居民的"菜篮子",更是傈僳族群众的"钱袋子"。”  立足县情,在全县范围内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绿色对于维西的群众来说,是一个增收致富的颜色、是个幸福的颜色。   维西是中华蜂养殖的好地方,但散买散卖并不能给养蜂户带来多少收入。自维西县碧罗雪山生物资源公司改制后,彻底改变了中华蜂养殖散而小的状况。“现在一 般蜂农年收入可达7万元。”公司董事长张学军介绍,走企业化道路,“野生高原百花蜜”牌维西蜂蜜一路销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旅游业蓄势待发。滇金丝猴国家公园等一批旅游景点景区建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据统计,今年1至6月,维西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09万人次、旅游收入2.69亿元。  如今,从澜沧江畔到永春河边,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维西进入大开发、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同时又是开发与保护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维西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1857万元,同比增长233.58%,创历史新高。  面对开发与保护的难题,维西态度坚决: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维西县铁合金厂自2003年建成投产以来,噪声和烟尘扰民严重,2006年各级各部门对企业进行了督促整改,但收效甚微,维西县政府最终下决心关闭了该企业。不仅如此,维西境内的小矿山、小煤窑、小水泥厂等环保不达标的“五小企业”也烟消云散了。  几年来,把好环境保护前置审批关,维西严格执行《环评法》和环保部门关于建设项目“四个不批”原则,但对于满足环境准入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维西又简化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力促项目落地。  维西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绿色发展中积累真金白银。  看财富样本 “金子山”取之不绝  从一个村寨的变化,我们来窥探一个生态创富样本,探寻维西县在生态优势变物质财富上如何独辟蹊径。  巴珠村,一个坐落在维西县塔城镇深山密林中的藏族村寨。曾几何时,这里同样面临着要发展还是要生态的抉择。多年后,以生态为本,巴珠村走上了生态与产业共同发展的永续之路。  1996年,当时生产出售原木是全县的支柱产业,坐拥丰富森林资源的巴珠村犹如抱着一座“金山”。一边是“一本万利”的“暴发路”,一边是贫困的现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巴珠村委会和村民们毅然做出了“绝不砍伐一棵树的”的选择。  拒绝了“一夜暴富”,巴珠村又自断收入来源。白芸豆一直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活立木。于是,村“两委”作出了调整种植结构,停止种植白芸豆的决定,并由党员和“两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   在放弃与抛弃中,巴珠村的发展似乎走入了绝境,但放开眼界,眼前的绿色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药材、土鸡、蜂蜜等的特色产业,才是 巴珠村永远也挖不尽的“金山”。为此,村里组织了一批有技术、有创新意识、带动能力强的党员骨干,成立了药材产业、经济林果产业、畜牧产业、生态保护等4 个特色产业党小组。  这4个党小组分工明确,药材产业党小组负责天麻、当归、木香、白术、重楼等药材的引种、种植推广和外销;经济林木 产业党小组负责在全村推广苹果“套袋”技术和木瓜“生态围栏经济”;畜牧产业党小组则负责抓好优良种羊、猪、牛的科学饲养和改良以及巴珠特色土鸡的科学放 养;生态保护产业党小组负责的是生态保护措施的具体落实。就这样,每个党小组带动着农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守护着生态环境。  野生药材人工培养户达200多户,上千村民受益;原生态的巴珠蜂蜜供不应求;良好的生态,让鸡、羊等牲禽经济效益不断攀升……“没有巴珠村的绿水青山,我们就没有今天的绿色经济。” 巴珠村70多岁的老党员和国正说。  去年,这个有21个村民小组,1387人的村寨,经济总收入达58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600多元跃升到超过4600元。村民存款户均在万元以上,成为全镇的“首富村”。  最值得自豪的是,在村民荷包越来越鼓的同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7%。  数说  26.56亿元  维西县去年生产总值达到26.56亿元,人均GDP达16389元。  6.9亿元  去年农业总产值达6.9亿元,其中林业产值1.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6元。  3亿元  全县的生物产业建设发展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累计实现生物产值3亿元。  62%  去年国内外旅游人次达101.67万人,旅游业总收入近9.2亿元,比上年增长62%。  16300人次  以“药材种植”、“家畜养殖”、“无公害蔬菜栽培”等为重点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3期,受训人数达16300人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140人。

    标签: 亿元 万元 傈僳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