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坎凡:会走路的鱼好赚钱《致富经》

编辑:Devi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为了一种神奇的鱼,他从自家十几平方的屋顶上开始创业。为了探索鱼长大的秘密,他搬离人群,把养殖场搬到边境,却遭遇了信任风波。野生的鱼,只有两指宽,而他却养出巴掌大,就连没人要的鱼鳞,鱼骨到了他手里都成了抢手的东西。看不走寻常路的岩坎凡如何从会走路的鱼身上掘金,成功创业。

岩坎凡:会走路的鱼好赚钱《致富经》

  美丽的西双版纳,蕴藏着很多未知的秘密,而在眼前的这个鱼塘里,农户们今天要在这里捕捞一种很特殊的鱼。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在当地人眼中,这种鱼非常神奇。

  养殖户:它可以爬山,还可以爬树。

  养殖户孙建轮:我们拿着往地下使劲砸,它都不会死,还是挺神奇的。

  他叫岩坎凡,傣族小伙,记者去采访时,岩坎凡带着我们去农户家收购这种已经养了四个月的鱼,一到鱼塘,记者就看到小伙们在撒网捕鱼,傣族的姑娘们在岸边焦急等待,戴上手套,背着鱼篓,等着到渔网捞完后去塘里抓鱼。这种鱼到底有多神奇,记者也很好奇。过了20多分钟,第一批鱼终于上岸了,它们呆在竹筐里,一点都不安分,各个都想跳出来,记者也看到了非常震惊的一幕。

  岩坎凡:你看我们这个鱼多神奇,会走路,多快。

  记者:哎呦,跑这么快。

  岩坎凡:太快了,你看它知道水在哪边,它要闻到水的味道就往那个方向走了。

岩坎凡:会走路的鱼好赚钱《致富经》

  正如当地人所说,这种鱼离开水后一直在草里爬,像是走路一样。岩坎凡说,虽然这种鱼个头小,但很凶猛,别的鱼可以直接抓鱼背,但这种鱼在紧张或生气的时候鱼鳍都会张开,不按照他的方法抓,就很容易受伤。

  记者:(如果)我抓鱼好抓吗?

  岩坎凡:我教你,像我这样,第一要把(鱼鳃)按下去,你看(这样)就没问题了。

  记者:得从头这边反着抓,我试一下,先把两边鳃捏住,它一直在跑,我们再来一下,想抓这条鱼还真不简单,必须要这样,先把两边鳃抓住,这样就可以了,这个鱼好有劲啊。

  岩坎凡:温顺了,已经被你制服了。

  身长二十多厘米,但却是养了四个多月的鱼,岩坎凡说,这种会走路的鱼在当地叫吧西哩,是西双版纳的一种土著鱼。

  岩坎凡:不知道的人以为这个就是小罗非鱼,看起来是很普通,但是它有特点,尾巴这里有一点,还有这鳃上有一点,就是我们西双版纳这边的品种。

  岩坎凡以每公斤2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里收购,拿到自己养殖场再养四个月后,以每公斤50元的价格推向市场。在当地,提起小岩和他的鱼,人们个个竖大拇指。

  养殖户岩燕:我们的大哥,带头致富的大哥。

  养殖户吴应国:没有他就没有人发展吧西哩的人工养殖,所以是他创造起来的。

  水产站长:这种鱼已经濒临灭绝,没有人养这种鱼,2010年以后,由岩坎凡带动大家开始发展这个养殖,就像人们说的一样,他就是第一人,吧西哩的父亲。

  2010年,岩坎凡实现了吧西哩的人工养殖。现在,当地很多人都想养它,这种鱼苗当地只有岩坎凡有,每年6月份起岩坎凡把鱼苗免费送给合作社的养殖户,他繁殖的鱼苗是大家争抢的对象。

  养殖户孙建轮:抢,好多人都没拿到,我还是挺幸运的,拿了四千尾。

  吴应国:鱼苗都是由他规定,什么时候拿,如果他不规定,你拿不到的,我们也想多养点多赚点。

  岩坎凡:我一直在偷偷乐,我很快就要发财了。

  岩坎凡究竟有多大本事,养他培育的鱼苗就一定能赚钱?这些能跑能跳还被大家争抢的怪鱼究竟是什么鱼?岩坎凡又是怎么靠这种鱼成功创业的呢?第二天,岩坎凡把记者带到了一个地方,他说这个地方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就是在这里,让他有了重大发现。

  记者:这算是你的一个秘密基地了?

  岩坎凡:对啊,我收回来的鱼都往上面放。

  记者:慢点,要上去也不容易,你那时候每天这么爬?

  岩坎凡:对,每天这么爬。

  这个地方位于三层楼的楼顶,不到十平方的地方,就是岩坎凡养鱼的开始。

  岩坎凡:我的第一个塘,第一个基地就在这里,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就在房顶上,第一年我都不敢给谁说,只有很好的朋友知道我在试养,怕别人知道,怕别人先养了。

  2009年,正在勐腊县开旅馆、加油站的岩坎凡发现了一个商机,想要养一种当地没人养过的鱼,他把自家的屋顶当做鱼塘,想要秘密的开始养殖。那时候,这种鱼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岩坎凡小时候也只在河沟、小溪里出现过,因为个头小,鱼刺多,当地人也是把这鱼当做杂鱼处理掉,没有经销商收购,家人也反对。

  姐夫:我们这个地方罗非鱼、草鱼鲤鱼,养的那么大,这个鱼不大,你养了干什么,我是有过疑问的。

  经销商:就是不值钱,有人看见都不想抓。

  岩坎凡:我老爸老妈说,儿子,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这么硬的鱼,这么小,有谁来吃,再说怎么养。

  人人都看不上,也不愿意养的鱼,岩坎凡却觉得捡到了宝。原来,2009年,岩坎凡在云南见到了一种每公斤卖三千元钱的鱼。

  岩坎凡:我看那个一公斤三千元都有人吃,商机很大是不是,如果我也跟他一样,有这条鱼,不卖那么贵,我们西双版纳州这边水产业比较丰富,只是没有人开发,没有人发现。

  3000多元的鱼给了岩坎凡一个启发,他盯上了一种濒临消失的土著鱼,他觉得这种鱼有云南特色,并可以尝的到,带的走,就决定在当地第一个规模化养殖,他托亲戚朋友在云南、广西等地搜集,为了快点收到种鱼繁殖,他就天天和姐夫去农贸市场守着,不惜任何代价回收每一条出现的鱼。

  姐夫:每天早上他们拿鱼来卖,我就早早去等,收不到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要是你们干鱼塘有的话一定要留给我,当时这种鱼到了灭绝的边缘上,太难找了。

  为了找到最好的种鱼繁殖,岩坎凡还去了泰国、缅甸等地考察,收到每一条,他就放在这个楼顶上。

  岩坎凡:水位就是要那么高,鱼都喜欢躲在里面,你不要看这里很窄,实际上捞起来也很麻烦,捞不到,它会钻到泥里面,草里面。

  记者:我看你这地上现在都是厚厚的泥巴,那时候这些都是搬上来的,抗上来的。

  岩坎凡:对,以前更多,员工用绳子钓上来。

  岩坎凡仿造鱼在小溪里的生活环境,在屋顶种水草铺泥巴,到2010年5月,一年时间,岩坎凡非常艰难地搜集到了两百多条,究竟是什么鱼?

  岩坎凡:这个就是我养的鱼吧西哩,吧西哩(傣语)就是很快的意思。它的学名叫攀鲈,也叫步行鱼,会走路的鱼。

  傣语叫吧西哩的攀鲈原产于中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地,是小型亚洲淡水鱼。体型偏扁,呈长方型,背鳍及臀鳍都有锋利的刺,鳃盖两侧及尾鳍中央各有一个黑斑。

  水产站长高志刚:它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我们云南,还有海南和台湾地区也有分布,它因为善于攀爬而得名叫攀鲈,就是一条会攀爬行走的鱼。

  谁都没有想到,岩坎凡在自家屋顶养了三个月后,有了两个重大发现!这两个发现让他日后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还把鱼卖到了全国各地。2010年5月的一天,岩坎凡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本在三层楼顶养的吧西哩竟然出现在一层,鱼怎么跳楼了!然而更意外的是,这些鱼离开水至少一晚上,竟然还活蹦乱跳并没有死,这让岩坎凡非常吃惊。

  岩坎凡:还活着,后面我放在鱼缸里面,观察了一个礼拜它又全部恢复了,很神奇的。

  这次意外的发现,让岩坎凡更加坚信,这种鱼一定能给他带来无限的财富。

  岩坎凡:水泥地上可以走,草地上更快。

  记者:走的好快啊。

  岩坎凡:加油加油,比赛。

  记者:它现在不接触水,没关系吗?

  岩坎凡:没关系,它两个小时之内它是没问题的,它还是可以很活跃的。

  记者:是鱼还能离开水啊?

  岩坎凡:对啊,这个鱼就能做得到,它有这个本事。

  吧西哩的鳃上器非常发达,能呼吸空气,离水时间长了也不会死,潮湿环境中能活一周,常依靠摆动鳃盖、胸鳍、翻身等办法移动。

  岩坎凡:这种鱼生命力这么旺盛,我销售的面不仅在我们这里,还可以运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也可以吃到很新鲜的活鱼。

  然而,除了知道吧西哩特殊的习性外,岩坎凡还有另一个发现,过去,野生的吧西哩身长只有2指宽,最大的鱼也不过半个手掌,而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岩坎凡却发现了鱼长大的奥秘,这个秘密给他带来惊喜也让他遭遇了一场从未有过的风波。

  2010年9月,岩坎凡拿着积攒的20多万元在离家十几公里的中缅边界,承包了6亩的鱼塘,还花了十五万元盖了一栋漂亮的吊脚楼,岩坎凡想住在养殖场里,慢慢研究如何让鱼长大的方法,可住了不到三个月,就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妻子依巴:开始要做鱼苗了,就不回家了,一天都在鱼苗场。

  盖了新房子,还经常不回家,时间久了,村里就有了风言风语。

  妻子依巴:是不是你老公在那边找个小老婆那边住,房子都盖这么好,(说)什么都有。

  妻子依巴虽然相信丈夫住在基地完全是为了养好鱼,但长时间不见面,还是让她心里不是滋味,她只能把心里话写在岩坎凡偶尔会翻看的相册上。

  岩坎凡:你一次又一次的伤我的心,我经常不在家,在基地经常不回来,在她写这些字的时候,是我最痴迷的时候,最投入状态的时候,好像家里面的大事小事我都不管了,全部扔给她了,我一心投入怎么去培育鱼苗。

  岩坎凡顶着压力,卯足一股劲,每天都吃住在养殖场里,为了攻克吧西哩长不大的难题,他每天监测水温,把四个鱼塘分别投入不同的饵料做实验。

  岩坎凡:有时候喂虫,有时候喂饲料,有时候喂米饭,我全部都实验了。

  没人养过的鱼,就没有经验可循,岩坎凡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一直到2012年岩坎凡养殖的吧西哩已经有90%的个头比野生的增加一倍,而且肉质也更加鲜美,这让他非常兴奋。

  岩坎凡:有些人都不相信吧西哩能养这么大,说是吹牛,还亲自跑过来问我,野生的(吧西哩)平时自己找虫吃,吃的不饱,饱了这顿,饿了下顿,就这样,我们人工养的话尽量给它吃饱。

  2012年8月开始,岩坎凡四处免费送鱼苗让农户跟着他养殖吧西哩,当时大家都养的是罗非鱼,没人愿意再换,岩坎凡说破了嘴皮,才有三家农户愿意试试,看到大家都不积极,岩坎凡又向大家承诺,只要按照他的方法养满一百天,他就带着工人去捕捞,收购价每公斤20元。

  养殖户孙建轮:(2012年当地)罗非鱼就到三四元一公斤,最好的价格是五元,吧西哩,老板自己回收都是20元一公斤,相对价格上占了优势。

  岩坎凡:大家都对比一下,养其他的(鱼),跟养我这个(吧西哩),我真的做到了。

  从2012年的三户到第二年十几户,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岩坎凡养上了吧西哩,农户从每年6月份开始养三个多月,岩坎凡再把鱼收回去养四个月过冬,如今,每到11月份收鱼的日子就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

  每次抓完鱼,为了犒劳大家,当地人都会直接用最原始的方法把鱼放在火堆里烤,三五分钟,鱼就熟了,再搭配上辣椒或是盐巴,看看大家享受的表情,就知道有多香了。

  水产站长:经过岩坎凡这几年的试验示范后,总结了一套很成熟的养殖技术,使这条鱼养殖起来比较成熟,而且成本逐年降低。

  每公斤20元回收,岩坎凡到底要把吧西哩卖到哪里呢?然而,岩坎凡的尝试并没有结束,2014年开始,岩坎凡神神秘秘的在研究一样东西,谁都没想到,这样东西,能让每条鱼的价格翻番,不仅利润更高,还能把鱼卖到全国各地。

  凌晨一点,云南景洪市的这个鱼庄收到了岩坎凡从200公里外的勐腊县带来的吧西哩,然而除了活鱼,岩坎凡还带了那个让鱼价格翻倍的秘密武器,答案就在这个玻璃瓶里。

  岩坎凡:这是我们的鱼罐头,现在是经过我几年的摸索,改装到罐头里面了,它保质期更长,味道更好。

  岩坎凡说,想要做成这个鱼罐头,他还尝试了各种天然的调味品,要带着记者去看几样东西。

  岩坎凡:这里到处都是宝,到处都是可以吃的,这是苦果,这个果子看起来是(不起眼)。

  记者:这个小的东西。

  岩坎凡:摘下来可以生吃,可以舂出来和我那个鱼沾着吃,还是药类的。

  记者:这个都可以做在鱼里啊?

  岩坎凡:可以舂在一起。

  记者:什么味道?能尝吗?

  岩坎凡:能尝,可以尝。

  记者:我看里边是小颗粒的这种,什么味道?

  岩坎凡:有点苦涩。

  记者:有点苦,但是很清爽的那种感觉。

  岩坎凡:跟我那个鱼加一起就不苦了,有这个神奇。

  记者:好神奇,这些调味品。

  岩坎凡:你看,这个是白花,比较大的,这个和鱼一起,和剁出来的鱼一起。

  其实,岩坎凡一直有一个心结,很多游客来云南旅游,都想带些好吃的回去,他把吧西哩鱼深加工,不仅具有当地特色,还能让游客带走。

  每一条鱼岩坎凡都分割成鱼鳞、鱼肉、鱼骨等几个部分,鱼鳞鱼骨都可以做菜,鱼肉就切割成像这样的条状,再加上云南特有的天然食材,加工成生鱼罐头。每瓶鱼罐头定价40元,不仅游客喜欢,在本地市场也很受欢迎。上市10个月,就卖出了四五万瓶。

  经销商玉罕:我们每次都进货很多,因为我们傣族人比较喜欢吃生的东西,喜欢吃生酸的东西,这个鱼因为现在很少见,也比较好卖一点。

  一个小小的鱼庄,到了吃饭的时候门口都是车水马龙,很多人都专程从外地赶过来,因为这个鱼,鱼庄甚至改名为吧西哩鱼庄。

  顾客:我们真的今天是专程过来的,回味它那个生态鱼,它好吃是鱼比较有特色,因为它是从澜沧江过来的,在这边是没有的。

  顾客:我小时候为了吃这个鱼历经千辛万苦,鱼肉营养特别好。

  美味的鱼肉,离不开幕后的推手,岩坎凡的妻子依巴,每天都在研究以吧西哩为原料的菜肴,她再把制作的方法教给各大餐厅的厨师。

  这里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告庄西双景,来的游客都能在这里尝到云南当地的特色菜肴,椒盐鱼骨、凉拌鱼肉、油炸鱼鳞,用吧西哩鱼做成的菜肴也成了游客们餐桌上必点的一道美味。

  餐厅主厨:我们西双版纳自治州虽然鱼很多,但没有一个特色的鱼存在,这个鱼是真的ok,不管它是蒸的,煮的,红烧的,鱼皮扒开后,那个肉是鲜嫩的,鲜甜的那种感觉。

  11月,又是吧西哩收获的季节,岩坎凡规定想要加入合作社,养殖吧西哩,鱼塘必须加高的一米以上,很多人都达不到标准,岩坎凡想把农户们养殖风险降到最低。

  如今,岩坎凡不仅带领大家致富,也把这种当地濒临灭绝的“土著鱼”保留了起来。,预计吧西哩产量10多吨,合作社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销售额400多万元。岩坎凡也在不断的尝试中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