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银:拨开迷雾 掘出财富《致富经》

时间:2024-04-09 编辑:Bess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在云南昭通的大山里,野生天麻一年中只有几天从土里钻出头来,平日难得一见。而他却是村民眼中实实在在的传奇,13岁成了孤儿,靠自己种地求生,16岁外出打工,创业十四年成为千万富翁。当他遇到天麻,一个财富计划4年时间变成现实。看云南昭通的杨学银,如何一年把天麻卖出2000多万元。

杨学银:拨开迷雾 掘出财富《致富经》

  采访的时候一见面,杨学银的一个举动就把记者给看呆了。

  他挨个给天麻系上了红绳子,用锁头把天麻一个个锁上了。

  杨学银:认为它会跑,人人都说它是鬼天麻,所以我们埋种子的时候,我们就用这个红带子把它拴起来把它套住,在种的时候,把它拴住了以后,再插一个棒子在这,再用锁子锁住,最后看它究竟跑不跑。

  杨学银告诉记者,4年前,他开始种天麻的时候,曾把这些锁头当做救命稻草,希望能够锁住天麻。其实,杨学银锁天麻并不是要防止人偷天麻,而是和天麻的一个传说有关。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斑鸠村村民戈昌海:据说有这么大一个脚。

  记者:天麻那么大一个脚?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斑鸠村村民戈昌海:嗯,但是在我们祖辈的时候就有这种传说了,称之为鬼天麻。

杨学银:拨开迷雾 掘出财富《致富经》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斑鸠村村民胡告文:因为我在小时候我就有一个愿望,要种天麻,但是老人就跟我讲,这个天麻是不能种的,因为种下去就不在了,会跑,有这种说法,所以说我们一直都没有人种天麻。

  很多村民说天麻能跑会飞,一天可以跑几个山头,大家说的挺玄乎,可没人亲眼见过天麻飞、天麻跑,2011年,杨学银种上天麻之后,天麻却经常不翼而飞,这让杨学银吃尽了苦头,但3年后就给他带来每年2000多万元的财富。杨学银说要揭开天麻身上的财富故事,还要先上山走一趟。

  12月6日,我们跟着杨学银来到这里,要到山上寻找野生天麻。

  杨学银:只有这种险峻的灌木林里才会有野生天麻。

  记者:必须要到这样的地方,这连路都没有啊。

  杨学银:是没有路,如果你在那些容易走的地方,它(天麻)不会生存的。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斑鸠村村民戈昌海:以前有时候一天在这种无人走过地方,能够找到一斤到两斤,甚至可以找到三斤,有时候几天都找不到一个。

  对于很多村民来说,想要找到天麻需要靠运气,一天下来,有可能一个都找不到。但对于杨学银来说,如果找到一个就可能换来几万元的财富。跟着有经验的农户,我们兵分几路在密林深处寻觅着。2个多小时过去了,大伙都很着急。

  记者:这能有吗?

  现场:应该是有,又跑了。

  记者:没看见。

  云南省昭通市天麻种植户余浪:天麻隐身,实际上是天麻不见天。只要你碰到它,像我们经过的这些地方,就几乎不生长天麻了。

  记者:那你的意思是我们走过的路它就不会生天麻了。

  云南省昭通市天麻种植户余浪:几乎都不会了。

  听起来稀奇的野生天麻,其实就埋在地里。因为它没有根也没有枝叶,隐藏在这些树木下的浅层土壤中,很不容易被发现。这时,突然有人传来了好消息。

  记者:你说什么,看到一个是吗?

  村民:嗯。

  大伙都很激动,而记者看到的只有这个黄色的东西露出半个身体。

  好不容易发现的天麻,杨学银却不急着取出。这个天麻在市场上能卖200多百元,,可是如果利用的好,它就能给杨学银带来几万元的财富,杨学银能不能从这个天麻上赚到这一笔钱,关键就要看这取出的这一下子。

  记者:你现在打算怎么弄啊?

  村民:把它取出来。

  记者:把它抠出来,要戴着手套,你们觉得这个是很大的是吗?

  村民:这个大。

  记者:我看刚才你们特激动。

  村民:野生里这个算大的。你看他还不死心,他觉得那里应该还有,但是有没有要挖了才知道。

  记者:我看他都理我们就在那里不停的挖。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斑鸠村村民戈昌海:你看他聚精会神还在挖。

  现在是初冬,是天麻在一年中长得最漂亮的时候。杨学银要找到野生天麻做种麻,培育出天麻种子。换来更大的财富。

  记者:这个一个拳头都握不住。

  杨学银:这个你可能有四两重,接近半斤。

  记者:这个算是好看的嘛?

  杨学银:还可以吧。如果我们做成功的话,现在的市场价格就值2万元钱。

  记者:就这一个最后可以?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天麻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张作香:因为我们昭通市是乌天麻的种源保护地,每个县都有天麻种源保护地,野生资源保护区,在其他的地方(不是种源保护区的地方)可以采野生天麻。

  从天亮找到快要天黑,我们就找到2个野生天麻。记者很纳闷,难道找野生天麻就要靠撞大运了嘛?采访时我们发现这其中还真是些有门道。

  杨学银:对于抠天麻的人来说,这是个秘密。哪里有他不会告诉其他人。

  记者:他不告诉你?

  杨学银:如果告诉了,别人都挖走了他怎么再挖啊。

  记者:他有他的秘密?

  杨学银:对,他有他的秘密。

  记者:他不跟我们讲。

  杨学银:他一般不跟我们讲。

  记者:他会看哪里,是有一些经验吗?

  杨学银:不是,他以前在这里找到过,他就把这个地方保密起来,第二年他继续从这个范围内来找。

  即便靠着经验寻找,野生天麻的数量也不多。而在杨学银的手中,传说变成了财富。天麻变得听话起来,当地很多人想挣都挣不到的钱,杨学银一年能卖出2000多万元,而这是当地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杨学银还是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孤儿。

  13岁时杨学银的父母相继过世,杨学银成了孤儿,他靠着种家里的几亩玉米地养活自己,好不容易到了16岁,有了些力气的杨学银走出大山到昆明打工。谁都没有想到,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小孩,靠着承包工程和做煤炭生意,36岁时成为了千万富翁。

  一次偶然,杨学银发现了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商机。这让他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0年的一天,杨学银偶然去在四川一个朋友的天麻种植基地,正赶上有客户去收购,别人忙着从地里抠天麻,杨学银就动手帮着一起抠,一边抠,一边打听。听到的话把他吓了一跳。

  杨学银:那个地方就比我们现在蹲的这个地方稍微大了一点。

  记者:就比这个面积?

  杨学银:就比这面积大了一点,就卖了1420元,抠了20斤天麻出来,那么大点的地方种什么能卖那么多钱呢?种玉米可能就卖几元钱。

  这些不起眼的天麻竟可以卖到70元一斤,一亩地抠出800多斤的天麻,就能拿到5万多元现钱。杨学银决定回到老家复制这个模式仿野生种植天麻。

  南天门山海拔1700多米,而天麻就喜欢生长在高海拔的地方。当时大片山地都在抛荒。杨学银就想用这些荒山种植天麻。杨学银提出,农户可以把土地承包给他,也可以用土地入股,用这种方式,他的手里有了2000多亩的山地。

  天麻,也叫赤箭,野生天麻生长于山林中的空地中,分布于我国多地。2011年,天麻在威信县还没有人规模化种植。

  杨学银:把它掐烂,你就闻到天麻的味道了。

  记者:什么味道?

  杨学银:马尿味道。

  记者:马尿什么味?

  杨学银:就是骚味。

  记者:好像没有你说的那个味啊?

  杨学银:有。

  记者:就是树的味道,像松树的味道。

  杨学银:你闻。

  记者:现在有了。

  杨学银:是一种骚味,马尿味。

  记者:说不上来,是一种挺冲的味道。

  杨学银:对,生吃这个味道太难闻了,所以就没人生吃。

  有着特殊味道的天麻,杨学银了解到,据当地人说可以治疗头晕失眠,既可以入药,也可以煮熟当菜吃,杨学银判断天麻的市场会很大。说做就做,2011年4月,杨学银拿出300多万元钱,开始种天麻。

  要种天麻就必须上山找到野生天麻,制出种子,再培育天麻。这是种植天麻的关键一步。可就在这个环节上,杨学银遇到了大麻烦。野生天麻在白天实在太难找到了,一天也找不到几个。而一个关于天麻会发光的传说,给了杨学银灵感。

  村民:它晚上看过去亮色的。

  记者:像什么一样?

  村民:我也说不准那个颜色。

  村民:几公尺外都能看见银光色,银光色。

  记者:亮吗?

  村民:亮。

  如果天麻真的会发光,那在晚上就会容易被发现。杨学银决定,就像现在这样在晚上上山找天麻。

  杨学银:要在没有任何亮光的情况下,才能看得出一点点银色的光。

  记者:那我们现在把这个灯关了能看见吗?

  杨学银:肉眼能看见。

  记者:我们试试看能不能看的到。

  杨学银:肉眼能看到。

  摄像记者:我的摄像机分辨率不行啊。

  记者:看不出来是吧?

  杨学银:就是这样

  记者:我们眼睛看是不太明显的。

  我们的摄像机不能清楚的拍到,而杨学银告诉我们,他发现发光的也并不是天麻本身,是给天麻生长提供营养的蜜环菌。

  杨学银:是蜜环菌在发光,晚上路上的树刺多了,到处都刮烂了,更不好找。

  好不容易找到的天麻种,种植起来杨学银更加谨慎小心。他专门到彝良县的一家天麻种植场学习。前后打了5次工,分别在天麻种植的几个阶段。

  在树林下,种麻种时,往土里同时埋上木头和培养好的蜜环菌。这样能让天麻能更快地生长,在1年半左右就收获商品天麻,比野生天麻能快2年时间上市。

  但6个月过去了,当杨学银满心期待的去看自己种植的天麻时,天麻真的就像传说的那样,消失不见了。

  杨学银:刨出来没有天麻,有的是烂了,有的是直接不见了。

  因为天麻生长在地下,无法随时查看生长状况,杨学银他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很快杨学银就有了怀疑的对象,他觉得小小的蚂蚁是吃掉天麻的罪魁祸首。

  杨学银想到了办法,在蚂蚁多的地方放上肉或者骨头,吸引蚂蚁。几个月过去了,天麻还是有很多找不到了。

  杨学银:其实以前很多人怀疑蚂蚁把天麻咬坏了,但是通过我们试验,实际咬坏天麻的就是这种老母虫,它把天麻钻成一个残麻。

  原来,山里除了老母虫外,蚂蚱、地老鼠都会把天麻当作美味,但杨学银发现,它们对天麻的伤害很小,吃掉的量并不大。不至于让天麻消失。

  从小种地长大的杨学银,没想到天麻这么难种。难道天麻的传说有可能是真的,在南天门山根本种不成?无奈之下,杨学银甚至像这样把天麻锁起来种在地里。

  杨学银:在这放上把锁头锁上,因为它的传说太多,我们无法确定别人的传说是真的假的。以前没人种过,所以我们就做了些试验,看它究竟跑不跑,而且在同一个地方,我锁了两个,其他没有锁,但是都没有跑,想起来可笑,但是就是为了证实一下那个传说。

  因为种天麻,杨学银成了村里人的笑话。而他不知道的是,在200多公里外的一座山上,有一个人认为在南天门山种天麻就是小菜一碟。

  余浪在昭通市永善县种植天麻十来年,2012年,听说了杨学银的遭遇后,他主动找到杨学银,合作一起种天麻。

  余浪:技术是自私的,为什么要教他,为什么教他呢?

  因为他跟我说的时候就是想带动百姓,因为我们都是苦命人,这样我才愿意教他的。

  杨学银没想到,余浪一来,很快就给他解开了天麻消失的原因,原来天麻根本不是飞走逃跑了。

  杨学银:像这个天麻的菌不是好菌,真正的好菌是不缠在天麻上面,它供给它营养,但是这个菌缠在天麻上,反而吃这个天麻的营养。

  记者:直到把它吃完?

  杨学银:直到把它吃烂吃完。吃消失。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斑鸠村村民戈昌海:这个就是它诡秘的地方,真的。

  记者:很神秘?

  杨学银:以前就是认为很神秘,但是用科学一解决它也不是很神秘。

  蜜环菌是杨学银他们用树叶和木材培养出来的,天麻种植不需要施肥,就靠蜜环菌提供营养。

  发现变质的蜜环菌吃掉天麻的真相,杨学银很开心,他们开始更换质量好的蜜环菌,同时每一步都更小心,更规范,可是1年后,天麻的产量却很低。

  余浪:已经减产了五分之一。在我们地方我是种植天麻那么多年的,论经验是完全有可能把这个天麻种好,因为是不可能减产那么的。

  接连出现的不可能,让公司里的很多人失望,2年多时间,杨学银投入了600多万元。从小就比别人曲折的生活遭遇,练就了杨学银坚强的内心,这一次他也不想放弃。杨学银一个人住到了山上的窝棚里,不停地做着试验。

  杨学银:我经过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反而痛苦对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你如果一辈子沉迷于痛苦、悲伤当中,你就没有机会再站起来,是很痛苦,但是我每次痛苦都很短暂。

  心情实在烦闷时,杨学银就从一千多米高的大山上,沿着自己亲手修的小路,一天走上几个来回,走累了也清醒了,就回来接着研究天麻。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发现,杨学银终于找到了天麻长不大的原因。

  杨学银:有做活不太老实的工人,他为了省事,就少覆盖了一点土,土层就薄了,只有那么厚一点,我们抠出来的天麻有那么大。

  原来,一般种天麻,要盖上20多厘米的土层。但是杨学银种植天麻的南天门山,它的气候和土质与其他地方有差别,对南天门山来说,20厘米的土层太厚了,这是天麻长不大的主要原因。

  2013年底,杨学银的第一批天麻终于种植成功,有的通过云南当地的经销商出售,有的被加工天麻的厂商收购。

  云南省昭通市天麻经销商:像这样一两千米海拔的地方,又没有污染,没有其他的化学原料和工业的污染的地方,种出来的肯定是和野生天麻差不多的,并且他这边的产量大规模化,所以我选择和他合作。

  云南省昭通市天麻经销商王开俊:在天麻加工上,我们主要有干果,像这样就属于干果,还有片,还有粉,根据客户的需要,我们天麻加工销售主要面向全国,每年加工500多吨天麻。

  每年的12月到来年1月,是天麻采收的季节。2014年,杨学银所在的云南昭通市,很多企业都规模化种植天麻。有些已经打出了名气。杨学银没有名气的天麻,一直找不到一个亮点在市场上亮相。

  一天,妻子正在做的一道菜——乌金猪炖天麻,让杨学银想到了办法。

  杨学银:我们研究出一套乌金猪炖乌天麻,要怎么炖好吃,连起来推销,捆绑来推销,这也是一个思路。

  乌金猪,它的生活习惯接近野猪,是威信县附近山区的一种土猪。杨学银找遍了附近所有的村子,用50多万元买来了100多头纯种乌金猪。

  杨学银:这个猪绝种了,很少能找到一家人有了,基本上绝种了,为什么不把这个种保下来呢?

  乌金猪在云南当地已经具有知名度,和天麻又可以做成天麻炖猪肉等菜品,杨学银给自己的乌金猪和天麻都注册了相同的品牌,他想借用乌金猪的名气,在销售乌金猪的过程中,顺便宣传自己的天麻,捆绑式的营销自己的天麻品牌。

杨学银:拨开迷雾 掘出财富《致富经》

  天麻买回家不仅可以有很多种做法,在市场上会根据形状和重量像这样分为几个级别,级别越高,价格越贵。

  云南省昭通市市民:(干)天麻有六百多一斤,也有八百多一斤的,我们一般就是买三四百元一斤五百多一斤的天麻,自己吃小个一点的也可以。炖鸡吃都可以的。

  杨学银:像这样的天麻它已经达到特级麻的标准,六两以上凹肚皮,宽肩膀,莺歌嘴纹路要鼓起来的鼓起来,凹下去的凹下去。

  记者:这样的是好的是吗?

  杨学银:对。特级麻在现在的市场上卖到一百元左右一斤,鲜麻。这一个麻就有六、七两了。

  现在,原先在外打工的100多村民都回到了斑鸠村,跟着杨学银一起种植天麻,昭通天麻已经成了更多人的致富希望。杨学银的天麻销售额2500多万元。他正在建厂房,已经定购了冻干加工设备,准备自己加工天麻产品。

    标签: 天麻 昭通市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