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黄芽韭菜种植基地采访马振华
春节刚过,红杏村350亩黄芽韭菜历经一场大雪后重焕生机,刚割了不久的韭菜茬透出新绿。马振华奔忙在春寒料峭的田垄间,耐心地指导着工人们为韭菜浇水、施肥。
“最怕的是这场大雪连韭菜棵子(韭菜根)都冻坏了,好在只损失了一发韭菜,这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了!只要精心呵护培植,损失很快就能挽回。”马振华信心百倍地对记者说,种植是看天吃饭的活计,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只要竭尽全力为群众提供技术,抵御风险,畅销渠道,抱团发展,就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带领群众富起来!”
红杏村位于泸西县白水镇西部坝区,是传统的回族村寨,人多地少,农民贫困问题比较严重。今年54岁的马振华是红杏村村党总支书记,他自高中毕业后就进入红杏村小组,先后担任过红杏村村小组组长、红杏村委会副主任、主任,2013年任红杏村党总支书记至今。“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带领群众富起来!”这是马振华对群众的承诺。“马支书从来不说白话。”在群众的眼里,他是值得信赖的村干部。
红杏村多年来依靠“一棵烟经济”,近年来,由于烤烟种植受政策调控,加上其他“替代”方兴未艾,导致了群众增收缓慢、集体经济一度处于“零点”。看着父老乡亲“钱袋子”一直鼓不起来,马振华深感肩上担子沉重。只发展传统产业,靠群众单打独斗,连日常生活开销都成问题,更别说致富了。那靠什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呢?马振华一夜夜辗转反侧,终于想出群众致富的新路子:只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搞高效农业,围绕特色产业实施‘股份合作经济’项目,才能助推群众与集体‘双增双赢’!
“红杏人没有经商或到外地打工的习惯,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靠‘一亩三分地’生活。‘民以食为天’,只要在土地上下足功夫,就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马振华决定自己先行,摸索出一条适合红杏村现状的路子。“要想让群众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干,自己的致富路子必须经得起考验。”他知道这条路布满荆棘,但他必须走下去,只有自己成功了,他才放心领着群众干。为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马振华贷款20万元,带领3名党员抱团流转土地110亩种植灯盏花,自己主动承担风险,成了“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迈出了先行先试的“关键一步”。灯盏花尝试失败后,他开始尝试发展万寿菊、除虫菊、银杏,由于缺乏经验、市场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几年下来血本无归,到处欠债。
俗话说,出钱买经验。马振华的“学费”算是交足了,心也变细了,但“穷则思变”,胆子却没变小,为了践行对群众的承诺,他反而越挫越勇。“仅靠满腔热忱是做不了大事的!”他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到学习知识的迫切性,他开始整天查资料学习,四处奔走考察。,他以“双推进”为契机,多次带领村组干部到弥勒东风农场、滇东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地考察、了解行情。他发现种植黄芽韭菜价格高、市场好、投资小、技术容易学。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马振华仔细盘算了一笔经济账,想通过“借力”解决技术支撑和畅通销售渠道,他从弥勒、玉溪两地请来技术人员和销售专家,与玉溪澄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收购“订单”,红杏村启动实施了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黄芽韭菜种植项目。第一拨栽了100多亩,第一发韭菜才割完他的成本就回来了。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大家争相效仿,到基地打工的、学技术的人渴望发家致富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
“两委班子拧成一条绳,发出同一个声音,群众才有向心力!”
马振华带领群众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人前背后都夸他“不得了”,他有自己的说法,“靠我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只有村委‘两班子’拧成一条绳,发出同一个声音,群众才有向心力!”如今的红杏村“股份合作经济”项目花开各村,专业合作组织异军突起,宗教关系和顺,一幅组织强、服务优,产业兴、百姓富的壮阔画卷在红土地上舒展开来。这,得力于红杏村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更加相信党、依靠党和拥护党,在党的带领下阔步前行,共奔小康致富路。
“团结回族群众建设宗教和顺、繁荣富强的回族村寨,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马振华是一名老党员,更是一名回族干部,马振华深知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他从没中断过党的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学习。如何通过清真寺管委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好“明白人、带头人”?如何加强党的引领和政治功能的作用,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这是马振华担任党支书以来思考得最多的问题。“我们平时参加学习的机会很多,‘三会一课’、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手段,内容主要是党的方针政策、如何致富的理念。”村里党员说,马支书除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外,对班子成员的学习和成长一刻也不放松。
马振华始终把“抓好党建促发展”放在第一位,一手抓村党总支软件建设,一手抓农村基础设施硬件建设。针对部分党员干部知识老化、能力弱化、思想僵化等问题,马振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认真学习政策理论、农村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等知识。突出抓好班子建设,多次召开会议,分析班子存在的问题,对症开展“三委”工作作风整顿,把“三会一课”、远程教育平台等作为具体的整顿措施,坚持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讨论,每2个月开展一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带领村干部自我加压、自我提高。同时,争取“美丽家园”建设项目资金270万元,新建小红杏村党支部活动室120平方米;协调资金6万元,对原可保小学7间校舍进行修缮、改建成15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带领党员群众主动融入到白水镇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中,在红杏村1070米进村道路硬化工程中,干群齐心做好施工中“三堆”清理、卫生整治、交通管制、纠纷调处、人力补给等工作。
马振华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按照50至150户不等的标准,把红杏村划分成了10个网格,每个网格推选1名网格长,让红杏村10个网格区的4800余名网格党员、群众“活跃”在网格服务中,分批开展轮流值守、综治巡逻、卫生整治、产业宣传、入户代办等服务,使村级后备干部、党员发展对象、致富带头能人在网格中培养产生锻炼,这样一来,就自然形成了以网格组织人、以网格培养人、以网格服务人、以网格凝聚人的工作常态,党建“小网格”慢慢变成了民族宗教地区群众自治的“大舞台”,党的工作逐步延伸到了“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发挥到了最前台。
“一定要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回族同胞的自觉行动!”
“马振华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群众绝对信任他!”白水镇党委副书记刘煜峰介绍。“作为回族,我的信仰和大家一样,凡事带头,事必亲躬。作为党支书,我支持清真寺的工作,主动为大家排忧解难。”马振华说,要让群众信服首先得更加严格自己,还得事事为大家着想,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千里赶主麻,万里赶尔德”,开斋节和每周五“主麻天”做礼拜是族民们最重要的日子,只要没有特殊事,马振华从不迟到早退。每年他都捐钱捐物给各所清真寺,和阿訇、管事、教民们交流沟通,关系融洽。马振华带领村干部协调项目资金50余万元为小红杏村修缮了清真寺,协调资金14.5万元为益力村建盖了清真寺“水房”。同时,全面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利用党建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推行“两个平台,双向公开”制度,让回族群众全面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惠农政策,知晓县镇村组各项事务代办条件和程序。
回族同胞从一出生就信教,并且全民信教,而清真寺就是大家聚集的场所,做好党支部和清真寺的融合管理工作是摆在马振华面前的一件大事。“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任何一种信仰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下进行!”作为民族、宗教地区的党支书,除了要使“百姓富”,更要突出“组织强”这个主轴,“我一定要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回族同胞的自觉行动。”马振华把红杏村定位在“构建和顺宗教关系,加强民族地区党建”上,积极探索构建和顺民族宗教关系的“三培四进”工作方法。
他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三培养“活动。把本地思想素质好的信教群众培养发展成为党员,并采取“1名党员+N户群众”的方式开展联系服务,这样一来,慢慢地形成了“依靠民族党员做好民族群众工作”的工作机制,通过党组织的引导和培养,现在已经有8名信教群众相继入了党;把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培养成为“明白人、带头人”,积极探索把“六带头”标准量化成“六个星级”的做法,开展“争星晋级、减星降级”活动,既重视培养和管理,更重视使用和考评,激励当地5名农村“明白人、带头人”更好地发挥作用;把优秀“明白人、带头人”培养成为村级后备干部,通过村民代表推荐、党员推荐、村“两委”班子成员推荐和镇党委考评考察的“三推两考”办法,把这里的3名“明白人、带头人”选拔培养成了红杏村后备干部,让他们有地位、有责任,更有担当,为来年的换届打下了基础。
,他带领班子成员在辖区内3所清真寺全面开展国旗国歌、党报党刊、经典文化、政策法规“四进”清真寺活动,引导穆斯林兄弟更加爱国、爱党、爱教。同时,结合县、镇两级文明卫生村寨、“五好”家庭评选等创建活动,把“村规民约”、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与伊斯兰教倡导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教义结合起来,组织党员干部提炼出简洁明了、洋溢着本土气息的宣传标语20余条,请设计公司精心设计后,制作成美观、独特的墙体“小标语”,用文化潜移默化地引领群众言行,成为红杏村精神文明建设新亮点。为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制定,马振华探索建立“回汉结对帮扶”制度,探索村与村、组与组、汉族创业党员与回族创业党员、创业群众与贫困群众等“1+1”、“1+N”结对模式,聘用威望较高的阿訇当好民族政策宣传员、民族事务代言员、宗教和顺引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为民办事协调员、产业发展带头人“六员”,党员群众抱团发展果蔬种植、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
“脱贫致富路上,绝不让一个回族同胞掉队!”
“脱贫致富路上,绝不让一个回族同胞掉队!扶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我们有信心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要带领乡亲脱贫‘摘帽’,共奔小康!”,马振华通过土地流转把村民的土地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种植黄芽韭菜。合作社当年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按股东74%的效益比进行分红,当年结余的20%资金作为下一年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及各种自然灾害应急资金,村党总支年底按合作社所产生经济效益的6%抽取资金作为基层党建资金。
“村民最担心的就是种出来卖不出去,所以,我们合作社向群众兑现‘三包’承诺:包种苗、包技术、包销售。就是把群众担心的风险都给包了,村民只要出地、出力就行,把他们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为确保项目落地、真正带来实效,他利用晚上时间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到群众家中“夜访夜谈夜议”,为群众算清抱团发展增收账,最终引导群众流转土地350亩,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规模种植黄芽韭菜。整个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实行“三股制”,A股为“大户股”,即由1名村干部与当地4户种植大户共同筹资200万元入股,占股87.5%;B股为“农户股”,即由47户农户以150亩土地及劳动力入股,占股10.5%;C股为“集体股”,即由村“两委”组建红杏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项目区前期投入的变压器、泵站、生产用房等折价20万元入股,占股2%。
集体经济壮大了,如何实现强基惠农和精准扶贫工作的融合呢?马振华说,来基地务工的80%以上都是村里的贫困户,优先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建立韭菜基地的初衷。”红杏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涉及到120户人家,党支部除了根据各家实际情况加大产业扶持外,基地还全力为老弱病残者提供就业岗位,使各种情况的贫困人员都有路子可走。“在基地做工的村民,年龄最大的已经有60多岁了,其余的人年龄也都在50岁左右。这个年纪去打工,没有企业会录用。”小红杏党支部书记马玉凡说,“我们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来基地做工,对全村最贫困的农户进行帮扶。一些老弱病残者,都可以来干活,待遇和别人一样。”马振华说,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活干,都是些“耗时间不费力气”的活计,群众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工种。
张贵兴双腿患严重风湿,不能长时间蹲下来,只能一直站着铲地锄草。患癫痫病的魏凤琼家境贫困,四处找地打工都无人敢接收,马振华把她安排在基地干活。精准扶贫户马顺定夫妻俩都在基地务工,还有土地入股,算下来,一年能有六七万元的收入。每个来合作社基地务工的村民每天有60元的工资,一个月就是1800元。基地仅拣韭菜这项工种一天就要60余人,可实现100人常年在基地就业。
10月,基地开始收第一茬韭黄,一上市就卖到了每公斤8元至10元的价格,1亩韭黄采收一次可创收8000元左右。按每年可采卖2.5次测算,1亩韭黄每年可创收2万元左右,350亩韭黄可以创收700余万元。“从去年10月到现在,差不多有80万元的收益了吧。”马振华说。截止今年6月底,马振华带领群众培育黄芽韭菜秧苗200亩,完成大田移栽350亩,转移富余劳动力47人。预计到2016年,每亩可创收1.7万元左右,合作社可创收595万元,村集体可获11.9万元“红利”,能为群众创收62.5万元。目前,红杏村计划在基地建设容积500立方米冷库一座,一次性能储存100吨韭菜。“我打算再种植600亩,发展到1000余亩,把韭黄产业做成红杏村的致富标杆产业。”说到下一步的打算,近日获得“云南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称号的马振华站在田头望着远方说。
“脱贫致富路上,绝不让一个回族同胞掉队!”正是这句掷地有声的誓言引领着红杏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红杏村惠风和畅、干群和谐、宗教和顺,群众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分享到更多社会和谐发展的甜美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