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施甸:大山深处的香菇王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以前我们种香菇,要么就是菇棒质量差,出菇率低,没产量,要么就是菇价低,没产值。现在我们成立施甸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钢架塑料大棚,盖起了保鲜冻库,我们的香菇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现在我们的菇农效益好,收入高,有了好收成。”施甸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赵立东和我们聊起来。时值隆冬,我们走进了藏在深山的施甸县亚新亚食用菌种植基地,感受热腾腾的丰收。

  藏在姚关大乌邑将台山头的几百个现代农业塑料菇棚,一排整齐的厂房,一幢600立方的冷库在冬日的阳光里泛着亮光,一框框散发阵阵香气的香菇,一群群排队交菇的菇农,大家谈论着今年香菇的产量,正在暴涨的价格,怀揣劳作收入,喜悦洋溢在每个人脸上。“我们种得的香菇不愁卖了,有施甸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收着呢。”跟随赵立东种菇多年的李松林向我们晒起了他的香菇收入:“我今年冬菇种了9万棒,每棒利润有一元多点,今年冬菇收入有十万左右,这全靠我们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赵立东大哥带领我们种香菇走上了致富路。”李松林,蒜园村中寨二组村民,搬来姚关大乌邑将台山头种菇已经八年,说起种菇经历,他感慨的说:“如果没有赵立冬大哥的组织,我们没有这样稳定的效益,以前我们靠公司供应菌棒,靠公司收购,但是公司供应的菌棒出菇率低,交售时候菇价低,一年到头没什么收入,当时我们几乎没信心种菇了,赵立冬大哥组织我们自己生产菌棒降低成本,带领我们考察市场,寻找买家,终于走出一条产供销的道路,现在我们不再担心种菇效益了。”

  施甸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09年,目前拥有112户社员,140亩香菇种植基地,合作社采用“基地+农户+股份+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菇农是股东,股东也是菇农,自己生产菌棒,自己分拣菇类,自己组织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行当月结算,年底分红。2016年,施甸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年收购香菇9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实现盈利240万元,社员户均纯收入达20000多元。并带动本乡村民香菇种植600余户,成为当地菇农心中最可靠的种菇合作社,而赵立东自己每年种菇20万棒,是合作社最大股东,是当地有名的“种菇王”。

  “我们专业合作社所有菇农都是股东,大家都把合作社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只有合作社做大做好,才能实现菇农和合作社双赢。”赵立东深情的说。说起创业初始,赵立冬做过货运,做过生意,外出打工,因看好香菇市场最终选择香菇种植。刚学种香菇那年,因为购买的菌棒质量不过关,当年亏损达6万元,迫使他自己进设备做菇棒,第二年因香菇市场低迷,把香菇交给当地的公司,他没有赚钱,迫使他走出施甸,到外省考察市场。他把香菇卖到省内外,并且价格高于当地收购价,周围的菇农纷纷找上他,要求和他搭伙做,就这样成立起了施甸亚新亚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他说,香菇质量决定了出售价格,为从源头提高香菇质量,他每年邀请县农广校专家为合作社社员讲课、培训。通过施甸农广校多年培训,为合作社培养了一大批像李松林一样的种菇高手,提升社员整体种菇技术,提高香菇产量,增加菇农收入,为合作社平稳发展坐实基础。

  目前他的合作社固定员工多达20多名,每年提供周边群众季节性岗位1000余个,拉动劳动力需求3000多人,基本都是合作社社员,他说:“只有让社员参与到香菇产销运作中来,社员才会把合作社当家来爱!”。赵立冬这个山里汉子带领当地人种菇致富,成了大山深处的“香菇王”。

    标签: 香菇 合作社 施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