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盘县:小蘑菇撑起“致富伞”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贵州盘县板桥镇薛官屯村的德刚食用菌种植基地,一个个用草覆盖的大棚,一朵朵巴西菇生机勃勃,10余个农妇正忙着采菇、刮土……喜悦挂在她们的脸上。

  站在大棚内,望着满棚的蘑菇,50余岁的郭景智笑得格外灿烂。在他眼里,这些灰白色的巴西菇不仅为他撑起增收的 “致富伞”,将来还有可能为全村人撑起“致富伞”。

  “巴西菇体形圆整、肥厚,鲜嫩可口,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0%至45%,此外还含有钾、磷、镁、钙、钠等多种矿质元素,在增强的人体免疫力方面居于食用菌中的首位,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也是一个保护生态、保护森林资源、发展经济的产业。一个大棚一年能赚近5万元,20个大棚一年要赚将近100万元!明年我准备带动大家一起来种,帮助他们增收,而且还能解决不少就业问题……”说起种巴西菇郭景智滔滔不绝。

  薛官屯村有村民4000人,人均耕地少,过去村民们全靠种小麦、玉米、洋芋来维持生活,近年来,虽说也有人外出务工挣钱,但大多数人还是靠在家种庄稼来维持生活。2010年薛官屯村遭遇到多年不遇的旱灾,造成800亩小麦绝收,马铃薯无法种植,烤烟无法移栽,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余万元。这次旱灾让郭景智清醒的意识到,要想致富光靠种传统种植根本行不通,他决定另找一条致富路。

  2012年郭景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巴西菇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一个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好产业,郭景智想发动村民们一起种。

  尽管巴西菇在市场上很热销,但板桥镇乃至盘县都没有人种过巴西菇,种植是否能获得成功,市场上有没有销路?这一系列的问题让郭景智及村民们没有信心。经过仔细的思考,郭景智决定自己先试种。

  经过多方考察,所幸薛官屯村的气候、土壤、水源都十分适宜种植巴西菇,于是,他投资60余万元,租用了20多亩土地,建起了20个大棚种起了巴西菇,并从外地聘请有多年种菇经验的技术人员提供可靠的制种、供种、栽培等技术支持。

  新鲜的巴西菇不耐储存,即使采用保鲜技术也只能保证三四天的新鲜,但是烘干后的巴西菇就能储存一年左右,为此,郭景智引进烘干机,将当天销售不完的巴西菇烤成干品,卖给一些公司,解决了销售上的问题。这让郭景智对种巴西菇更有了信心。

  郭景智向笔者算了笔账:种植巴西菇投入成本少,每个大棚只需2万元左右的成本,建好的大棚可使用3年,主要以秸秆、甘蔗渣、稻草、牛粪等为原料来配培养基。巴西菇采收期长,每年可采收6个月,出菇后每月可采摘两茬,每个棚内管理好的话每棚预计年产量7000至8000斤左右,按进棚收购价每市斤10元计算,一个棚一年收入就有7至8万元,除去原料和人工工资一年纯收入就达5万左右。

  种巴西菇不仅让郭景智富了,也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

  “我年纪大了,干不了什么重活,在德刚食用菌种植基地上班,每天刮刮菇上的泥土,也不累,每月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另外,干完了活,还可以回家种地,照顾孩子。”今年50余岁的村民高小粘说。

  据了解,德刚食用菌种植基地自建立以来,解决了村里中老年人和残疾人就业10余人。

  种植技术有保障,销售有出路,当年建大棚,当年见成效。种植巴西菇不仅让薛官屯村村民“腰包”渐渐鼓起来,同时,也让附近乡镇村民“嗅”到了商机,盘县保田镇、响水镇的村民都纷纷前来向郭景智“取经”。目前,保田镇已建起了24个巴西菇种植大棚,盘县响水镇也准备修建50个大棚种巴西菇。

  小小的巴西菇为当地农民撑起了“致富伞”。

    标签: 巴西 种植 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