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圣女果越来越深受消费者青睐,圣女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随着重茬面积的增加,病害发生日趋严重,部分种植户损失惨重。经调查,圣女果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叶霉病、灰霉病和青枯病等。现将各种病害的为害症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一、早疫病
为害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主要侵害叶、茎、花、果。叶片上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斑点,扩大后呈圆形,有同心轮纹,潮湿时产生黑色素,茎上多在节处形成褐色椭圆形凹陷斑,叶柄受害,生椭圆形轮纹斑,深褐色或黑色,一般不将茎包住,果多发生于果蒂处,形成褐色凹陷斑块,有轮纹,易造成落果。
病菌与发病条件: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病斑上的黑霉是分生孢子,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通过气流、雨水传播,病菌从气孔和伤口浸入,也可直接穿透表皮浸入。高温、高湿有利发病,温度为20~25℃、湿度80%以上或连续阴雨或多露时发病较重。露地栽培时,到结果期遇上雨季,特别是冷凉地区的夏季,遇雨则发病严重,叶片由下至上逐渐枯死。
防治措施:①种子处理。播种前温汤浸种,可杀死附着种子表面的病菌。②播种时,使用药土,在种子上撒药预防。定植前喷药,带药定植,可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50倍的波尔多液,进行防病。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轮换喷洒,连喷2~3次,隔7d喷1次。
二、晚疫病
为害症状:茎、叶、果实均可受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以叶和青果被害最重。 幼苗期发病,病斑由叶片向主茎蔓延,叶柄及茎病变部变成黑褐色,腐烂,植株折倒。 成株多由下部叶片先发病,初期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可见到叶背呈水浸状,太阳一出来,症状消失,次日叶片出现褐色病斑,潮湿时边缘着生白色霉层。茎上病斑呈黑色腐败状,植株易萎蔫或折断。果实上病斑主要发生于青果,病斑初为油浸状暗绿色,渐变棕褐色,病部呈不规则云纹状,病斑质地硬,潮湿时上生少量白霉。
病菌与发病条件: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病斑上的白霉是病菌孢子囊梗和孢子囊,抱子囊中有游动孢子。雨水可把病菌从地面溅到植株上,成为中心病株。低温、高湿有利发病,孢子囊借风雨传播。降雨促进本病发作,故多雨季节,叶面有露滴,此病扩展迅猛。在95%以上的相对湿度,叶面有水滴,温度为18~22℃条件下,游动孢子很快萌发侵入。发现中心病株若不当天打药,次日则发展一片,若还不治,再过1~2天全田发病,甚至毁收。
防治措施:①栽培防病。预防为主,目前国内外均无有效抗病品种,在使用杂交一代种的前提下,加强栽培防病。露地栽培尽量采用地膜覆盖,减少雨水将泥点溅到植株上的机会。进入雨季,先打1:1:150的波尔多液预防,因为波尔多液可形成保护层,防止植株徒长和过茂。②化学防治。在易发病季节,每日清晨到田间逐行查看,见到叶片有水浸状,立即打药,可不产生症状。可选择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等轮换喷洒,连喷2~3次,隔7d喷1次。
三、叶霉病
为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茎、花和果实。发病初期,叶面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病斑,叶背部着生褐色霉层,后期布满叶背,变为黑色,叶正面出现黄色病斑,叶片由下向上枯黄卷曲,植株枯黄。果上染病常绕果蒂形成圆形黑色凹陷硬斑,潮湿时出现褐色霉层。
病菌与发病条件:属半知菌亚门枝孢菌属真菌。病菌以菌丝体、菌丝块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皮表层。 高湿是发病的条件,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潮湿环境分生孢子萌发,从叶背气孔侵入,菌丝在细胞间隙蔓延,产生吸孢,吸收营养。病菌在9~34℃均可发病,最适为20~25℃,相对湿度85%以上,从侵染至发病约需14d。
防治措施:①业防治:重病区及时摘去植株下部病叶及老叶,轻病区适时整枝打杈,以利通风透光。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25%嘧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王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连喷2~3次,隔7d天喷一次。
四、灰霉病
为害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和青果上,对产量影响很大。青果期发病严重,叶片症状由叶尖开始发生,病斑呈“V”字形向内发展,初为水浸状,浅褐色,大型且边缘不规则,有深浅相间的轮纹,潮湿时表面生少量灰霉,最后枯死。 果实被害时,多数先浸染残留的花或柱头、萼片,然后向果实或果柄发展,导致果皮变成灰白色,软腐,病部表面长出灰色霉层,果实间相互传染。
病菌与发病条件: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真菌。病菌以菌核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随气流及雨水传播蔓延。高湿环境(相对湿度在90%以上)极易发病,病菌发育适温为20~23℃。
防治措施:①选用良种:采用优质抗病品种是番茄生产的关键。为此,应因地制宜种植产量高、果质好、抗病力强的品种。 ②种子消毒:播种前可用10%的磷酸钠浸种20分钟,后洗净催芽。③培育壮苗:选择稻田或3年未种植番茄的田作苗床,翻犁晒白,减少菌源。播种后用新鲜稻草覆盖,以保湿及防止土面板结,出苗后揭去稻草。当苗长出2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同时做好苗期肥水管理,以便培育出壮苗。 ④清除田间卫生:彻底清除、烧毁病果、病株,减少传染源。番茄果受灰霉病侵染部位主要是残留在果上的花瓣及柱头。在番茄谢花后10d左右摘除幼果上残留的花瓣及柱头,防病效果达80%以上,且对单果重无影响。⑤药剂防治:定植前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苗床喷淋,做到早期预防。发病初期用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8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交替喷施,连喷2~3次,隔7d天喷一次。
五、青枯病
为害症状:从苗期侵染,但不发病,直到结果初期才显示症状。开始顶端叶片萎蔫下垂,随后下部叶片凋萎,最后中部凋萎。起初病株中午萎蔫,夜间恢复正常,发病快,蔓延急速。土壤干旱,气温偏高,染病经过 2~3天,导管被细菌堵塞,很快死亡,植株枯死,茎叶仍为青绿色。病株茎下端表皮粗糙,发生长短不一的不定根。病茎维管束变褐,将此茎剪下,插入有水的玻璃瓶中,可见到从茎切口的断面上流出一股白丝,为渗出的细菌液,以此特点区别于枯萎病。
病菌与发病条件:由假单孢属杆菌侵染所致,是一种土传细菌性病害。病原菌随残体留田间越冬,无寄主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1~6年。适合微酸性土壤,病菌生长适温30~37℃,最低10℃,52℃经10分钟致死。病区土温20℃时,病菌开始活动,当土温25℃,土壤湿度超过25%时,出现发病高峰,连续阴雨天,光照不足,天气骤然转晴,易大流行。
防治方法:①选择嫁接苗。可用抗青枯病的砧木嫁接番茄。②轮作。可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水田轮作。③改良土壤。整地时可适当施用石灰或草木灰等碱性肥料,降低土壤酸度,使土壤显微碱性,以抑制病原细菌的生长,减轻发病。增施钾肥,也可抑制青枯病菌的繁衍;以硝酸钙代替铵类氮素化肥,也具有一定的防病作用。④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种植,降雨量后及时排水,使用滴喷溉,避免大水漫灌。⑤加强田间管理。多施有机肥或草木灰,并尽量减少伤根,及时拔除病株,并以生石灰消毒。⑥药剂处理。发病初期,可选用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 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600倍液,或50%春雷氧氯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约0.5kg,每7d灌1次,连灌2~3次,可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