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琅琊镇:种粮大户盛威斌 三十余载种粮情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浙江琅琊镇:种粮大户盛威斌 三十余载种粮情

  中等的个子,偏瘦,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走路一阵风,勤劳与精干写在他毫无掩饰的脸上——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种粮大户盛威斌。

  眼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节,刚刚从承包地里风尘仆仆地赶回来,光着脚丫,脚上的泥还没来得及洗干净,一进家门,这位种粮大户就开门见山地说起了他三十余载的种粮之路。

  他放弃了当老师的机会选择种粮

  盛威斌是琅琊镇东畈村柿树垅自然村人,今年53岁。1975年,初中毕业的盛威斌回村务农,是个地地道道、朴朴实实的农民。原本盛威斌可以顶替父亲的职务当老师,但他觉得种粮更适合他,用他的话说,“干啥也没有回到家里种地踏实、稳当。这粮食可是农民的命根子!”

  “那时候我只有十四、五岁,每天跟着大人到生产队劳动。”盛威斌介绍,生产队属于人民公社的性质,土地、劳力等都是由生产队统一支配,收来的粮食再由生产队按人口比例统一调配。那个时候的生产结构比较落后,在大集体的情况下,很多人的思想都不统一,在生产方面提不起人的积极性,干多干少都一样,体力再好,做得再多,大家拿到的收入都一样,所以农业生产一直搞不上来。有时一家人一年忙到头,连吃饱饭都成问题。

  但这并没有动摇盛威斌种粮的信心,他就跟着村里的长辈学习种粮技术。盛威斌谦虚好学的精神也打动了不少长辈,他们手把手教他犁田、插秧等农活,几年下来,盛威斌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种田能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1982年东畈村实行了“包产到户”,每家每户都分到了田地,盛威斌家里也分到了十几亩田。盛威斌每天起早贪黑,精耕细作,第一年就获得大丰收。

  我是农民,看到土地没人耕种,心里就觉得可惜

  上世纪90年代,东畈村的村民开始进城打工挣钱,不少农户把自家的责任田转包给别人耕种,有的还出现了一些撂荒地。“那时我主要是看到有些土地没人耕种,心里觉得可惜。”盛威斌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从小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土地耕作起来。随后,盛威斌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盛威斌热爱科学,坚持科学种田。他不是天旱了才浇水追肥,而是按庄稼叶龄浇水追肥;不是看见虫子多了才喷药,而是按照各种害虫初发期和高发期的规律去喷药。有时,他整天蹲在地头看水稻怎么长。尤其在盛夏酷暑的夜晚,他常常坐在田埂上听风吹稻田的声响,感觉比听流行音乐还愉快。

  近年来,由于土地承包租金、农药化肥价格的上涨,单纯的种水稻收入已经很少,柿树垅自然村100多户农户种水稻的只剩下七八户。“现在光种水稻如果收成好的话每亩也只能有一两百元的纯收入。”盛威斌说道,2009年他开始尝试种甜玉米。早稻收割完后,盛威斌拿出一部分田种晚稻,一部分种上甜玉米。种植第一年,由于技术不过关,收益并不好,但盛威斌没有灰心。

  因为盛威斌是村里最早种植甜玉米的,可以相互交流的同行少,他只好靠自己不断地去摸索和钻研,他买来《科学种田》等书籍,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并经常观看、收听有关农业方面的电视、广播,研究种植甜玉米技术。几年下来,盛威斌种植的甜玉米经验更加成熟了,大伙在甜玉米种植上有什么问题都来请教他,他都耐心地为大家讲解。他把自己种植甜玉米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伙儿。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自己的渠道帮助大伙儿销售甜玉米。

  盛威斌告诉记者,去年他种了41亩甜玉米,一共卖了10多万元,除去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共赚了5万多元。

  年过五旬不服老,创办家庭农场,选择一直种粮

  近几年来,苗木行情的大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种苗木,也有人劝盛威斌在田里种些苗木,但被他拒绝了。“大家都去种苗木将来吃什么?”当然盛威斌没有选择种苗木还有另外的原因,“种了这么多年的粮食已经有感情了,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喷药,这些我都一清二楚,驾轻就熟。要是种上苗木一切还得从头学习,再加上对市场的不了解,风险太大,还是种粮好,收入虽然比不上种苗木但稳当。”盛威斌说道。

  盛威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他一共承包了120亩地种水稻和甜玉米,所有收入加起来有23万多元,承包费花去7万多元,农药化肥4万多元,犁田收割费用2万多元,人工费4万多元,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六、七万元。“现在国家惠农政策好,种粮还是有盼头的。”今年,盛威斌又早早的备好1000斤早稻种子,这两天就准备下种。

  当然苗木行业对种粮的冲击是巨大的,就拿土地承包费来说,种苗木一亩地一年费用是1000元,而种粮只有600元,很多村民都愿意把地租给人家种苗木。种苗木带来的不仅仅是土地承包费的上涨,苗木工人一天工资至少是100元,农村本来就不多的闲散劳动力都去苗木地里干活。到了农忙时节,盛威斌想雇几个人都雇不到,老两口只能自己起早贪黑地下地干活。“好在现在插秧、收割都机械化了,否则我们两口子怎么也忙不过来”。

  去年,52岁的盛威斌听说了中央的“一号文件”鼓励兴办家庭农场,鼓励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确立了农户企业主体的地位,将在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贷款方面给予支持。这让他眼前一亮,立即申请成立了金华市婺城区盛威斌家庭农场。“我的这个家庭农场将来还是以种粮为主,再轮作点甜玉米和蔬菜。”种了半辈子粮食的盛威斌始终还是对种粮念念不忘。

  随着年龄的增长,盛威斌的家人也开始劝他停下来享享清福,但盛威斌态度异常坚决,“只要我身体吃得消,我会一直种下去!”从盛威斌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土地无法割舍的那份执着。

    标签: 种粮 甜玉米 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