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海县长街镇洋湖村种植翠冠梨致富

编辑:Georg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宁海县长街镇洋湖村村民胡家富这几天特别高兴,因为今年光是翠冠梨一项收入,他就达到了9万元!村里收入四五万元的人家,比比皆是。

  到8月5日,洋湖村的1500亩、700万斤翠冠梨销售一空,为村民实实足足进账1000万元。“我们村通过翠冠梨专业合作社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带动村容村貌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历年获得的荣誉有: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宁海县文明村、宁海县和谐村、宁海县产业特色村、长街镇优秀党支部等不下20项……”洋湖村党支部书记陈兆双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

  “六月尽,七月半,八月十六勿用算。”这是一首描绘台风来袭的民谣。位于长街东部的洋湖村,历来以农业立村。谁都知道,农业“靠天吃饭”,眼看丰收在望,偏偏台风来捣乱是常有的事,洋湖村也因此富不起来。

  当年的洋湖村,“山靠勿着,海靠勿着;人才没有,工业没有;集体经济每年只有二三万元,村公共事业开支却要十六七万……”村主任胡韶旭虽然年轻,但对当年的情况也了解一二。

  2002年,长街镇开展农田整理,洋湖村人积极性高涨,这就是“整捉”自己的饭碗哩!1600亩耕地遂被收拾得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饭碗造好了,但上面种什么呢?柑桔“价格太贱还卖不出去”,肯定不能再种,最好能发展一种效益好、又避开台风期的主导产业。村班子睁大眼睛在寻搜,此时从村里走出去、在县城果蔬市场卖水果的董胜坤,提供了一条很有吸引力的信息:翠冠梨市场前景蛮好!村班子马上开会研究,一致认为洋湖村土质带碱性,适宜种植翠冠梨,象山县已经有类似的成功例子;同时,翠冠梨的成熟期是7月15日至8月5日,刚好避开了台风期,这个时段我县原先发展的杨梅、枇杷等大宗水果已落市,桃子刚上市,但数量不多,利用这个市场空当,翠冠梨销路不用愁……好!就定下种翠冠梨。

  万事开头难。虽然村班子絮絮叨叨说了不少种翠冠梨的好处,但村民总是疑疑惑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村班子决定带村民走出去开眼界。

  镜头一:2002年秋,从洋湖村出发、直达慈溪周巷的大客车,载着100多名村民,带着他们的疑惑和希望上路。他们可不是去旅游,因为周巷翠冠梨专业村,他们已经去了两趟,这是第三趟了。他们看得很仔细,看周巷人剪枝,看周巷人防病治虫;他们也问得很专业:市场营销怎么弄?都有哪些客户来买?小贩多还是大客户多?

  “硬煞煞”的现实面前,农民很好说话。思想通了,洋湖村当年种下翠冠梨300亩。当年翠冠梨虽没有挂果,但发展“林下经济”,种蔬菜、种豆类,每亩也有2000多元收入。3年后,那300亩翠冠梨产果400多万斤,为洋湖村人带来200多万元收入。全村人那个高兴啊,特意请了戏班子来热闹了一番。

  洋湖村成为全国优质翠冠梨基地,登喜翠冠梨成为宁波市知名商标,有一个人功不可没:宁海县果蔬市场总经理、宁波市人大代表裘银芳。2005年,按宁海县供销社的统一部署,果蔬市场在全县营建一批名特优水果生产基地。长街镇向裘银芳推荐了洋湖村,理由有二:该村已有500亩翠冠梨种植面积;村党支部是县党员先锋基地,有号召力、有战斗力。裘银芳找到了村书记陈兆双,并实地踏看了大片翠冠梨,拍板了:和洋湖村结对,把翠冠梨做强做大!裘银芳办事,有热情,也有能力。她说结对,并不是“空口拔牙齿”,当年,她给洋湖村的“见面礼”,一是下拨4万多元包装箱费用;二是联系一批有实力的外地客户,销泉州4万多斤,销嘉兴1万多斤……通过客户带客户,广东、福建的水果商第一次踏上了洋湖的土地,洋湖的翠冠梨第一次漂洋过海,出口日本。

  这以后,裘银芳和洋湖村就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2007年,洋湖村突遭龙卷风袭击,翠冠梨提早下果,损失了20万斤。裘银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她人大代表的人脉关系,发动储吉旺、陈志清、裘兰芳等企业家购买“爱心梨”3万元,又联系嘉兴市场,销出翠冠梨6万斤。

  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团队

  翠冠梨虽然成为洋湖村的主导产业,但从农民的田头到客户的摊头,要种、要收、要藏、要卖……高峰期,一天就出果35万斤!在现今农产品普遍“卖难”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吓死人的数字,他们又是怎样运作的呢?

  “早在2005年7月,我们就成立了登喜翠冠梨专业合作社,涵盖了全村1507亩种梨面积、326户梨农。”说话的是合作社的社委吕春社,脸上皱纹深得像核桃壳,一看就是个本分的庄稼人。

  合作社成立前,这户人家产果50斤、那户人家产果100斤,来了客户,收谁家的呢?事情闹到村班子,村班子只好按亩数分配收购量,吃力还不讨好;还有价格与品相也是个问题,总有人嚷嚷:张家的梨还是李家的大,价格反而是张家的高,是不是有后门?合作社成立后,很多单家独户办不到、办不好的事,通过合作社民主决策、按章行事,变得顺风顺水起来。

  “合作社的法宝就是统一!实行统一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说话的是村支委徐道通,嗓门大,乐呵呵。在收购环节,合作社坚持果品质量统一标准。他们改变原来手工分拣的落后方法,以每台3.5万元的价格购进5台选果机,电脑分级,差1克都不行,不但堵住了过去“有后门”的说嘴,还提高了效率:1台选果机,1天可分果4万斤!今年又新增1台全自动选果机,价格高,要25万元,但效率也高,1天可分果15万斤,便于统一分配销售数量、安排收购标准。在种植环节,合作社涝时统一清沟排水,旱时统一灌溉,还购买了除虫机进行统一除虫、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这样又便于统一技术标准,使果品光泽、大小基本一致。在贮藏环节,合作社在建起9间320平方米收购管理用房的基础上,2013年又新建500立方米保鲜库,2007年那样一场龙卷风落果纷纷、卖都来不及的损失一去不复返了。销售环节比较简单,因为,洋湖村人一开始走的就是“不找市长找市场”,形成了卖方市场,“怕收不到梨,福建的客商还要到地头拔香烟给我们吃。”徐道勇笑着说。合作社要做的,就是公平公正,安排素质过硬的司磅员上岗,并坚持日结日清,不欠账、不赊账,客户付钱给合作社,合作社再转付给梨农,梨农和客商不直接发生联系,把风险降到了最低。这种销售方式,他们也是吃了亏才确立起来的。

  2005年,有一位金华的老客户,到洋湖村收购翠冠梨,付了一半的钱后,说梨先让他拉去,他人到金华,马上划款过来。这人看上去蛮老实,梨农相信了他,让他把梨拉走了。隔了几天,不见划款过来,梨农忙打电话,手机已关。梨农急了,找村干部一同赶赴金华,但这人就像凭空蒸发一样,遍寻不着。当地人告诉他们:此人是个赌博坯,近日手气不好,赌博输了,人也跑了……

  由于规范运作,2012年,洋湖村登喜翠冠梨合作社被宁波市人民政府评为“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服务及销售收入达750万元。他们又用这笔“辛苦铜钿”反哺梨农:每年两次聘请农技专家到村里授课,选送村里的技术员到宁波万里学院进修;成立农资服务部,方便农户买肥料、买农药,并指导他们正确施肥、正确用药;投入4.6万元,浇筑水泥收购车道900平方米、碎石机耕路2500米……去年,合作社投入基础设施的资金达14.6万元。

  镜头二:每年收购旺季,合作社出资为客户提供配套服务。他们办起临时食堂,每位客户只要掏出10元钱,就能吃到8菜1汤的实惠餐饮。考虑到长途运输,驾驶员需要休息,他们还专辟免费休息室,空调、茶水一应俱全。今年,许多客户主动提出:你们的饭菜太丰盛了,10元钱无论如何不够,我们出15元吧!

  “都说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我的理解,你自己先把‘脚下柴’斫清爽了,人家才会来帮你!”徐道通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洋湖村有今天,除了自身努力,各部门帮扶功劳不小。

  2011年,宁海县水利局帮扶洋湖村上马节水喷灌设施,第一期800亩,水利部门下拨60多万元,村自筹15万元;第二期更“结滚”,总投资达到了160多万元,村自筹23万元。是不是洋湖村的“公关”水平特别好、或者水利部门有所偏爱呢?宁海县水利局副局长朱邦贤说得好:洋湖村人办事实打实,我经手不少喷灌设施,有的村,说是300亩,一查对半还不到,我们只能按实际面积补助;洋湖村报上来800亩,你尽管去丈量,保准只超不少!

  洋湖村目前的架构是“一套班子,四块牌子”:党支部、村委会、村监会、合作社,各项工作顺风顺水。其实不管形式如何,“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团队。”

  辛勤的耕耘希望的田野

  邓小平有言:“道德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近年来,洋湖村以翠冠梨为主导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三四千元,跃升到2.5万元;集体经济从每年二三万元猛增到15万元,他们的精神文明又搞得怎么样呢?

  “我们就是三条:干部带头、发展经济、正面引导……”洋湖村书记陈兆双,挺拔文雅,浑身上下拾掇得清清爽爽,做农民却有一股书卷气。他人不老,资格却很老,1972年就当队长,1980年开始当书记至今,曾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党员、宁海县十佳村书记,最近又被推荐参评宁波市十佳农业经纪人。、

  说起洋湖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陈兆双非常平静,认为这是应该做的工作,不值得夸耀:过去有的村民自己家里弄得油光水滑,但垃圾一苕帚扫到路上去,文明习惯差;村里有一条穿村公路,早年间,每到收西瓜的季节,几个文身的小后生拦住过往车辆强卖强买,影响很不好;还有村民不赡养上代人,我还上门撬过他的谷仓畚出谷子背给老人……现在,我们村年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好邻居评选,外加一个卫生示范户评选,号称“五好工程”。都是村妇代会、村老年协会提名,党支部审核,再在村里张榜公布一星期,再全村投票,得票率要在95%以上才能当选。有一个照顾瘫痪婆婆的好媳妇,还被评为宁波市文明之星,上了报纸、电视。

  现在,村里的道路97%是硬化路面。400户、1200人的村庄,路灯接了74盏,夜里连转弯抹角都亮堂堂;拥有7只公厕,在长街算得上一流。村里出资80多万元,接通大水网自来水,管径按市级标准,可供3000人使用。保洁员对垃圾日清日运、集中处理……

  村班子在“五好工程”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号召村民勤劳致富。靠勤做,反对“落会”等非法集资;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他们小事不出村,把纠纷平息在苗头状态。历年来,村民到镇综治办“讲案”的,极少极少。

  镜头三:对现在的生活,村民胡永土形容是“三级跳”:不瞒你说,我过去住茅厂,上世纪90年代造了楼屋,是两层楼,这几年,我在9亩梨园里勤劳致富,每年收入5万元以上,现在又搬进了100多万元的别墅,这不是三级跳又是什么?

  党员胡甲,过去因给儿子治病,欠债10万元,也靠勤劳致富,日夜侍弄13亩梨园,不但债还清,还开始有了存款。

  对于弱势群体,村里也照顾得很贴心。19户特困户、低保户,村里每年补助500至1000元。王某,过去只有一间半平屋,曾经一间屋里铺5张眠床,媳妇进门了挂块帘隔一隔。后来合作社以造保鲜库土地置换的形式,补助王某5万元,王某造起了3幢楼屋,结束了窘迫的日子。胡乙,原住3间平顶屋,晴天热煞,雨天漏煞。后来村里补助2万元材料费,裘银芳捐助10吨水泥,胡乙把平屋翻成了楼屋……

  对于归正人员,村里也伸出热情的援手。竺某,上无片瓦又坐了多年的牢监。回村后,村班子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他勤劳致富。他通过做泥水工攒下辛苦铜钿,村干部、党员又个人借给他一部分,竺某终于造起了1幢楼屋。后来还成了家,交了养老保险,银行里也有了存款。

  由于劳教归正工作得法,洋湖村被宁海县司法局评为先进单位,奖励1万元!

  近年,洋湖村又做起了“一村富带动邻村富”的功课,联合长街村、城塘村、石桥头村等18个村结成支部共建单位,并建立党总支联盟、宁海登喜翠冠梨联盟。今年,周边18个村、600多户梨农卖梨收入达500多万元。

  他们正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收获两个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