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的江南村,又到葡萄成熟时,村民们正静候着又一年的丰收。
行走在村道上的朱屹峰,皮肤被晒成了酱油色,脚步比平常更为匆忙。这位新晋全国劳模,正在为当地葡萄产业谋求新未来,“我们的江南葡萄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七届,今年要新增一个环节,举办葡萄产业论坛。”
从辍学青年成长为农技专家,从普通农民锻造成全国劳模……朱屹峰在劳动中发现了广阔的天地,是“红船精神”的又一生动诠释。
创新钻研
葡萄地里种出新天地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抢占市场先机”用“三番五次”来形容朱屹峰的创业之路并不为过。
16岁那年,初中还没毕业,朱屹峰成了一名泥工。当了8年泥工,攒了一点钱后,他决定自己创业,一开始养猪,以失败告终;后来种草莓,还是没成功;再后来养黄鳝,不但没赚到钱,还欠了一身债。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历,并没有“打倒”朱屹峰,而是让他把自己看得更清楚,“市场行情我把握得不准,科学技术我掌握得不够。”
1993年,无意间得知金华地区种植的藤稔葡萄非常好,朱屹峰心中一喜,“我也要种葡萄!”当时,江南村家家户户种水稻,并没有种葡萄的先例,大家都不看好这件事。在一片反对声中,朱屹峰还是筹了钱,前往金华引进葡萄种苗。
那趟金华之行,是朱屹峰第一次出远门,他的葡萄人生随之开启。
“当时对种葡萄一窍不通,但就是一门心思想试试。”朱屹峰吸取了前几次创业失败的教训后,意识到种葡萄不能再“蛮干”,于是报名参加了农函大的果树培训班。
为了掌握更多种植葡萄的技术,朱屹峰还把目光看向了更远的地方,河北、山东、北京、辽宁……凡是听说有相关培训的,朱屹峰不管再远也会去,甚至还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去过新疆吐鲁番。
最初的几年时间里,朱屹峰的收成并不好,村里很多人以为这个年轻人会打退堂鼓,但是他内心笃定,始终没有动摇。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朱屹峰的葡萄地迎来大丰收,1亩地葡萄卖了15000元,相当于种三四亩水稻的收入。
藤稔葡萄试种成功后,朱屹峰开始大胆尝试,打算引进美国红提等品种。
怎样让新品种适应这里的环境?朱屹峰从改变栽培模式上求创新,模仿北方少雨的生态环境,首创了葡萄简易连栋大棚,使葡萄明显提早成熟30天。
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朱屹峰爱走“少有人走的路”,他在优化葡萄的品种结构上花了很多心思,年复一年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我非常明白,只有不断创新,才不会止步不前,才能抢占市场先机。”
正是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在不断的创新和钻研中,朱屹峰把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从普通农民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王”。
授人以渔
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
“希望尽我所能,让种植户少走弯路”
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是朱屹峰的追求。2000年,在朱屹峰的示范引领下,周边种葡萄的农户越来越多,于是他产生了推广技术的想法。
那一年,朱屹峰成了受人欢迎的农技老师。他每年义务讲课二三十堂,听课的都是葡萄种植户,他从来不收讲课费,还自己花钱复印讲课用的材料,白天挤不出时间就晚上去讲,“种植户们觉得晚上也挺好,因为他们白天要忙着下地。”
花时间花精力义务讲课,图什么?朱屹峰是这样回答的:“我创业之初走了很多弯路,能够感受到农民渴望致富的心情。他们愿意学,我就义无反顾,希望尽我所能,让种植户少走弯路。”
因为对葡萄事业的热爱和执著,朱屹峰在2003年被聘为省农函大讲师,巡回给全省农民上课。几年后,他成为全省唯一一位从普通农民走上讲台的中国农函大优秀讲师,还出版了《江南葡萄实用栽培技术》农函大教材。
朱屹峰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站上浙江大学讲台时的情景。那是2004年的一天,浙江省成立葡萄产业协会之际,全省葡萄种植培训班在杭州举行,朱屹峰受邀去讲课,“台下有600多人,都是来自全省的葡萄种植精英,也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我讲课的时候台下一点声音都没有,大家听得非常仔细,这让我感到很自豪!”
为了改变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军万马跑市场的分散型格局,朱屹峰在2005年创办了嘉兴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载体整合资源,全面实施多元化产业服务体系——实施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战略。
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引领,大桥镇的葡萄种植面积如今达到1.85万亩,葡萄种植户1800多户,年葡萄销售收入2.2亿元,走出了一条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科技兴农之路。
随着“江南葡萄”品牌效益的不断放大,省内外的许多葡萄种植大户纷纷慕名而来,有的是来引进种苗,有的是单纯来取经。每次接到同行的求助,朱屹峰总会尽力帮忙。2007年6月的一天,湖州长兴的沈先生因为种植的6亩红提3年没挂果,急匆匆赶到江南村找朱屹峰。当时,朱屹峰正在吃午饭,看到沈先生很着急,索性放下碗筷把他带到了自家葡萄地里,“叶片的修剪方法、摘心的注意事项……他是怎么操作的,我们是怎么操作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分析。”
“第二年他就迎来了大丰收,听到消息后我也感到很高兴。”朱屹峰认为,他人丰收和自己丰收的感受是一样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主要内涵之一,身为南湖畔的共产党员,我很愿意伸出双手帮助他人。”
角色转换
成为新农村建设领头羊
“做一些实事,真正为村民谋福利”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农函大优秀讲师、全国百名农村实用人才、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浙江省劳动模范、省农村十大杰出青年……朱屹峰获得过的荣誉写出来有一长串,但他看得很淡,“荣誉代表过去,未来还需努力。”
2011年以来,朱屹峰“为之努力”的对象又多了一个——他被推选为江南村党总支书记,需要带领全村村民“齐步向前走”。挑起“新担子”后,朱屹峰独自在村子里走了一遍又一遍,思考着怎样做一些实事,真正为村民谋福利。
看到通往田间地头的机耕路很是泥泞,他想办法首先进行了道路硬化,“我们村95%的农户种植葡萄,原来只有稍宽一点的村路硬化了,村民踩着三轮车去田里施肥、采葡萄都不方便,所以我们把全村能通三轮车的机耕路都硬化了。”
发现村子里晚上黑乎乎的,村民出行非常不安全,他提出亮化村级主干道,“村民起早摸黑种葡萄,路上有了灯,出行安全有保障了,对村里的治安也有好处。”
得知村里有几块低洼地,一到下雨天葡萄种植户就发愁,他想办法对涉及的低洼地块“动手术”,“葡萄成熟期遇上梅雨季节,葡萄地一旦受淹直接影响收成,在低洼地块筑起‘大包围’,村民就不用担心水淹了。”
考虑到村里的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他还推动合作社成立了“残疾人贫困基地”,给残疾人家庭送种苗、送肥料、送技术。
朱屹峰这样的“红船精神”践行者,自己在散发光和亮的同时,也在传递着正能量,合作社的几名党员技术骨干还与部分残疾人家庭进行了重点结对,一对一为他们提供生产、销售上的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