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松阳县:“茶二代”研制新茶卖到上千元一斤

时间:2023-01-30 编辑:Eva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爸爸,可以倒一杯茶给我吗?”8岁的小月拿起茶杯,问爸爸陆俊敏要一杯刚泡好的“山红”。

  “山红性温,回甘生津,孩子喜欢喝。”陆俊敏摸摸女儿的头,示意她慢慢品茶。在松阳县叶村乡,陆俊敏经营着他的茶事业。这个毕业于浙大的高材生,放弃了在杭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拜父为师,走上创业之路。

  女儿之问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女儿曾经问他,爸爸,你是做什么的?他反问女儿,你希望爸爸做什么?女儿天真地回答:爷爷做茶,你也做茶呀!陆俊敏出生在制茶之家,父亲陆顺高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掌握传统的制茶手艺。小女儿知道爷爷是“做茶的”,但她不知道早出晚归的爸爸是做什么的。女儿不经意的一问,引起了陆俊敏对人生方向的再思考:如何为自己找到一种存在感和价值感?

  寻访老茶园走遍100多个高山古村

  农耕文化的基本单位是乡村,陆俊敏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乡村田园梦,他也不例外。于是,陆俊敏开始考察家乡茶叶市场。他发现一些高山小村有不少上世纪50、60年代种下的原生土种茶,村里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无人料理,呈“野放”状态。

  原生土种茶

  “高山原种茶区别于普通茶,它们是用种子种下的,每一棵都独一无二。”陆俊敏觉得,在原种茶上可以大做文章。如果能将这些老茶园里的原种茶利用起来,既可以激活这些村庄的活力,又可以给茶叶市场增添新的优质茶品。

  于是,从2011年起,陆俊敏时常回乡寻茶,他与村里的老人聊天,请他们指路。老茶园多数处于抛荒状态,陆俊敏随身带着柴刀,边走边“开路”,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是家常便饭。

  拿着柴刀走在寻茶之路上

  他用整整三年时间,走遍了海拔在500米以上的100多个高山村,找到了6000多亩原种茶,其中有900余亩优质茶园适宜采摘。

  寻茶途中常遇到“竹叶青”

  “普通茶园每亩地可以收获1200多斤鲜叶,但老茶园的产量极少,多的只有100多斤,少则仅有十数斤。”陆俊敏说,“但这些茶处于野放状态,保留了最自然的风味。”在他眼里,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拜父为师投入100多万研制新茶

  找到了好茶叶,如何将之制成好茶?陆俊敏“拜父为师”,向父亲学习制茶技艺。父亲陆顺高是“丽水农师”,有丰富的制茶经验。陆俊敏尊称其为“师傅”,认真学习传统的制茶工艺。陆俊敏在遵循传统的同时积极做出新的尝试,在工艺上推陈出新。

  陆俊敏与父亲

  他陆续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新品研发。一款名为“山兰”的茶品,经过两年的试制,终于研制成功。它不属于传统的六大茶类,糅合了绿茶的鲜爽和红茶的温润,带有浓厚的花香。2016年,这款茶叶上市,市场价超过千元,但还是受到了诸多城市客户的欢迎。他还与浙江大学茶学系的研究团队合作研发茶果两用的新产品、茶药饮品等,不断丰富茶叶产品种类。

  以茶为礼卖茶叶也要讲情怀

  真正回归家乡创业,是在2016年初,陆俊敏携妻带女回到松阳。妻子发挥自己教育学硕士的专长,在松阳办起了茶书院,教村里的孩子们学国学。不过,回乡还是颇有压力。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不好好在城市里工作,回到家乡能成就什么事业呢?乡里乡亲有些不解。但陆俊敏很坚决,“茶对我来说是归宿,何时归来而已。”相熟的朋友叫他“闲云”,意为“心似闲云常自在”,陆俊敏并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专心做他的茶。

  老人帮忙采茶

  谷雨时节,陆俊敏包下的300亩老茶园到了采摘季,他请村里的老人帮忙采茶。

  一些老茶园的茶树比人还高

  “我去收茶的那几天,卖猪肉的老板也天天来”。节俭惯了的老人拿到工钱,往往高兴地割块猪肉回家。采下的鲜叶经过摊晾、萎凋、发酵等等工序,被精心制成了“山香”、“山红”、“山兰”……

  “山红”茶

  陆俊敏做的茶是小而精的高端茶,他售卖茶叶的方式也与众不同。采取的是会员定制的形式,每位会员一年能收到10份茶,他称这些茶为“茶礼”。每份包装都印有主人的篆刻章,每一份都与原种茶树一样,独一无二。他希望为每一位消费者带来独到的茶品,“我卖的是茶,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的理解。”有一位客人品尝到他的茶后,陆续向他介绍了10多位会员,也有企业主为公司200多名员工购买会员权限,陆俊敏觉得自己的坚持慢慢有了回音,这更坚定了他的“事茶”之心。在300亩老茶园边上,他预备建设一个茶文化主题的民宿,开设茶室,设置更为系统的“茶书院”,向更多人传播茶文化,传递如“闲云”般的生活态度。

    标签: 茶园 原种 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