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岳西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不改为民心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安徽岳西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不改为民心

储琳在查看茭白生长

安徽岳西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不改为民心

情况储琳向村民讲解茭白种植技术

安徽岳西县: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不改为民心

储琳(右)指导村民种植猕猴桃

  储琳,男,69岁。在他的人生档案里,记录了当3年民办教师,11年村干部,其余都是农民。

  可他在主簿镇,在岳西县,享有很高声誉。他曾获得许多省市农林科研奖项,还被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授予“高级农艺师”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找到了一条不种粮食的致富路。这个昔日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的小山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600元,位于该县前列。

  9月10日,记者走进余畈村,探寻这个“土专家”的精彩人生。

  穷则思变: 水田少,向山场要效益

  “村干部是我这辈子当过最大的官。”9月10日,在余畈村委会,年近七旬的储琳打开了话匣子。

  1985年至1990年,储琳任村委会主任。当时的余畈村人均水田面积仅0.5亩,四口之家年仅收获粮食1000多斤,别无其他收入。

  “冬闲时人人不是靠墙角晒太阳,就是围在火宕边。”储琳说:“要摆脱贫困,不能只埋头在半亩田里,要向山场要效益,余畈村人均13亩山场大有发展前景。”

  1987年,岳西县罐头厂选点进行基地建设,由厂方提供垦地、设施等预付款,储琳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到100亩建园项目。这个冬天,储琳一头扎进工地里,落实工程量、技术指导、分片验收……

  当年,储琳就带领村民开辟猕猴桃园130亩,第二年春天栽上苗子,紧接着创办“双丰猕猴桃”场,以后每年递增百亩,至1991年发展到395亩,猕猴桃初果期年增产量1000公斤,总产14371公斤,产值7万余元。群众第一次从山场上获得收益,掀起了开垦建园高潮。

  致富的曙光就在眼前。

  1991年春,18株猕猴桃枝条上出现水渍状白色混浊菌脓,不久枯死,到1993年,多达2700多株猕猴桃树染病。双丰猕猴桃场投入约15800个劳力和31.5万元资金,几乎全部打了水漂。

  当地政府请来了省农科院教授实地察看,确定为溃疡病,但无法根治。见发展猕猴桃前途渺茫,果农纷纷拆下拉架铁丝,自认倒霉。

  “畏缩不为,则无自强之日!”储琳不甘认输,他与儿子储青松以及本村青年黄国华通过细心观察、分析,发现天气、温度、海拔、坡向、品种等因素与病害流行有很大关系,难关并非不可攻克。

  开创先河:“土专家”搞起研究所

  1992年10月,作为岳西小有名气的“土专家”,储琳应邀赴京参加全国猕猴桃品种鉴品会,期间他拜访了全国猕猴桃科技协作会栽培组组长张力田教授。张教授从技术角度阐述了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方法,使储琳更加坚定了继续发展猕猴桃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成立一个猕猴桃研究所?”1994年4月,储琳带领黄国华等6户及镇林业站成立“岳西县猕猴桃研究所”。

  在一个信息闭塞、贫穷落后的山区,在计划经济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向的时期,储琳等人的举动,不能不说是个了不起的创举!

  要搞农业科研,必须要拜师学技。为在山区发展猕猴桃,储琳七上武汉,三下扬州,饿了啃一个馒头,困了在车上打个盹,光路费就花去4000多元。他们的决心和诚意感动了很多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猕猴桃专家,他们亲自来到余畈村,取土壤、叶片、枝条进行化验,实地分析、研究,为研究所发展出谋划策。

  研究所先后从江苏、江西、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省引进猕猴桃品种37个,在全镇推广面积4000亩,年产量350吨,主簿镇一跃成为“华东猕猴桃第一镇”,引起农业部重视。

  与此同时,以储琳为首的一干“土专家”通过向教授、向书本请教,刻苦钻研,不断试验和实践,许多成果和新观点超出专家想象。1998年11月和2000年 12月,安徽省林业厅分别授予储琳“猕猴桃早期丰产栽培技术一等奖”和“猕猴桃丰产优质栽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一等奖。”

  大胆尝试:家家户户种茭白

  2000年,“岳西县猕猴桃研究所”发明了猕猴桃自然保鲜技术,获国家猕猴桃专家黄贞光、张力田教授盛赞:“你们的常温保鲜成果在世界没有先例。”

  当年,安庆市水生蔬菜研究所的专家找到储琳,希望他把自然保鲜技术运用在存储茭白上。考虑到茭白生存所需要的温度、水分等因素与岳西县相似,储琳突发奇想,“能不能在余畈村试种茭白?”

  但是,自家的水田并不多,储琳想动员村里的村民和他一起干,但是一亩田的茭白种子要花1000多元,大家都很担心。

  2001年,储琳终于动员了11户农户、凑齐了17.1亩水田试种茭白。一年后,实验大获成功。 储琳种了4亩,卖了16400元,扣除种子等成本,净赚11700元,此后原本不被村民们看好的茭白一下子成了香饽饽。第一年只有11户村民种植茭白,第二年就猛增到200多户,不出四年,整个主簿镇7800亩水田全部种上了茭白。

  不畏病魔:拄着拐指导村民种植

  2003年,茭白市场供求失衡,2004年,售价跌至谷底。

  储琳心急如焚,带着几个村民到全国各地跑市场。随后,依托常州市场,储琳很快打开了江浙市场,并辐射到了上海、武汉等。

  听说在家种茭白能致富,余畈村乃至主簿镇的许多年轻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创业。2013年,主簿镇生产总值1.2亿元,其中80%来自茭白产值,人均年收入达到7500元。

  自1994年起,储琳罹患帕金森综合症,但他仍坚持劳作在猕猴桃园地和茭白田里。近两年来,病情愈加严重,腿脚不便,但他仍然放不下茭白,经常拄着拐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村民种植茭白。

  “历经千万劫,不改为民心。”储琳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描写茭白,其实,这不也正是他精彩人生的真实写照?

  众人评议:储琳是余畈村的“领头雁”

  余畈村村民储德彬:没有储老当年的尝试,我们不可能大规模种茭白,也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效益。

  余畈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怀:我们这里空巢现象几乎没有,许多外出务工者纷纷返乡,选择留在家里发展茭白产业。这一切,储老的功劳最大。

  岳西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胡合庆: 储琳是我县茭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岳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思甜:储琳是主簿镇猕猴桃、茭白产业的带头人,是余畈村的“领头雁”,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