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灵璧县贫困户喜卖“扶贫瓜” 托起农民致富梦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扶贫大棚”“扶贫西瓜”……5月14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灵璧县渔沟镇郑楼村301省道边,只见几块大招牌在烈日照耀下十分醒目。一些瓜农在招牌旁支起遮阳篷,就地卖起又大又圆的早西瓜。由于销得快,瓜农不时钻进大棚摘瓜补货,忙得不亦乐乎。

  “买瓜就算扶贫,俺乐意。来来,挑两个甜的。 ”一位拉灵璧石的中年汉子走到农民司杰的摊前嚷着。 “别急,先尝几口,瞧瞧俺们贫困户种的‘扶贫瓜’实在不。 ”司杰递过一瓣切好的西瓜,中年汉子吃了赞不绝口,“又脆又甜,搬10个放车上。 ”

  “‘扶贫大棚’有啥由来吗? ”面对买瓜者的提问,几位瓜农指着身后的几百亩大棚如数家珍:“去年,省委宣传部在灵璧县搞产业扶贫,选俺村试点‘扶贫大棚’工程。这些大棚由省委宣传部投入200万元,宿州市、灵璧县配套300多万元统一建设,连着一整套节水灌溉设施,全部无偿供俺村贫困户承包使用。 ”

  “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更缺脱贫信心,在选择‘扶贫大棚’第一季品种时,干群反复讨论,最终确定先种西瓜。现在‘扶贫瓜’赶上早市,一炮打响,让贫困户看到了希望。 ”郑楼村第一书记滕海洋说。从早西瓜一上市,他和村干部就帮着瓜农到处联系销路,还在摊前帮着称重、叫卖。

  别看瓜农现在谈起种瓜头头是道,刚承包大棚种瓜时,多是“门外汉”,是村里的“育苗棚”先行示范、合作社“土专家”随时指导,让他们吃下了“定心丸”。 “种什么品种,村里先用育苗棚进行试验对比,把所有风险放到育苗棚中,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技术员张鲲鹏说。

  走进大棚,记者看到了奇怪的一幕:瓜农一见刚露头的小西瓜就掐掉,甚至把部分长着西瓜的瓜藤整根摘除,让人着实心疼。瓜农们笑言,起初他们也曾抱有这种心理,但技术员反复叮嘱,一棵瓜苗上只能结3根藤,在主蔓上只能保留一颗果型好的瓜。 “正是因为科学打杈、掐瓜,这些‘扶贫瓜’无论是品相、口感都比普通地里种出来的瓜更好,更关键的是上市早、卖好价。 ”司杰拍着一个8424早西瓜说,这种瓜零售价卖到每公斤3.6元,摆上摊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 “这10亩大棚仅一季西瓜就可净挣4万元。另外,棚里套种的豆角一周后也可采摘上市,又可收入2万元。今年脱贫不成问题。 ”司杰信心满满。最近,承包大棚的贫困户们还在大棚之间的夹缝地里种上糯玉米、花菜、青豆、花生等,多了增收渠道。

  在“扶贫大棚”里,还有一群“上班族”,这几天都在忙着打杈、掐瓜、摘瓜。这些贫困户因技术和劳动力等原因,没法承包“扶贫大棚”,被村里安排到棚里务工,每天可领50元“工资”。李运成因病致贫,妻子沈霞去年初借着省委宣传部的2500元捐款,买小猪繁育,一年挣下5000多元。今年春节后,她又去“扶贫大棚”务工,每月可获2000元“工资”。 “自从有了‘扶贫大棚’,俺们贫困户的致富梦就像春晚的歌里唱的那样,踮起脚尖就能够着。 ”沈霞说。

  “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也要与时俱进。 ”滕海洋想得更深。最近,他同几位村干部和南京、徐州等地的批发市场、超市联系“农市对接”“农超对接”,并与“聚农E购”洽谈电子商务,希望让“扶贫瓜”“扶贫菜”飞得更高更远。

    标签: 扶贫 大棚 瓜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