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毅(左一)正在指导菇农夏季出菇管理。
阮毅,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1984年10月入党。这位昔日的高考落榜生凭借着他的刻苦钻研与不懈努力,成为一名食用菌专家。1995年,他创办了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努力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带领乡亲父老共同致富。
潜心从事食用菌生产研究三十多年,他先后承担了省、市、县食用菌科研项目20多项,在全国各类有关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每次售出菌种后,他都会深入菇农家中,搜集、解决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难题,对部分经济困难的菇农,更是在资金和技术上提供帮助,为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日前,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阮毅来到平湖镇菇农家中,推广茶薪菇新品种,并搜集、解决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难题。只要说起这位土生土长的“民间食用菌专家”,当地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潜心从事食用菌生产研究三十多年,他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科技星火带头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福建省农村实用优秀人才”等十多项荣誉称号。光鲜的荣誉背后,都凝聚着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食用菌产业的不凡贡献。
如今,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古田县,约70%的劳动力从事食用菌产供销活动,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然而上世纪80年代,种植食用菌还是个高风险行业,由于技术不成熟,生产销售原始粗放,曾导致不少菇农血本无归,人们不敢轻易尝试。高考落榜在家务农的阮毅,看到家乡父老由于交通闭塞,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过着贫困的生活,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一边下地干农活,一边细致观察致富产业,发现种植蘑菇是个有前景的产业。
“我是从不到1亩的菇棚起步的,没有资金还向家人借了300元,当年蘑菇丰收就赚了500元。”回忆起创业之初阮毅带着几分怀念。尝到种植食用菌的甜头后,他更是干劲十足,开始一边自学各种食用菌栽培知识,一边到处拜师求教,苦心探索食用菌世界的奥秘。生产和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食用菌生产突飞猛进,阮毅终于闯出一条发展之路。同时,他还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村里的青年,于1995年创办了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带领乡亲父老共同致富。
1997年,茶树菇作为食用菌家族中的新成员从江西成功引进,由于茶树菇营养高、口感好,深受市场的欢迎。然而,由于是新品种,某些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菇农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了40%原料筒污染的现象,影响了生产的效益。“菇农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所在。”虽然科兴食用菌研究所只是一家民营的科研机构,但阮毅把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他每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反复实验,短短的几个月就瘦了好几斤。
机会总是青睐有心人。临近春节,阮毅回家看到大家做白粿时往原料里加茶树灰水。“茶树灰不是碱性的吗?而茶树菇的菌种不也是茶树上提取的吗?”一切豁然开朗,他顾不上已临近年关,马上跑回实验室,重新对茶树菇的培养基进行试验。突破了关键点,阮毅又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试验,终于选育成功“古茶2号”茶树菇品种。该品种具有出菇早,转潮快,抗逆性强,产量高等优点,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栽培,使茶树菇成为古田县菇农争相种植的新菌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他还坚持把自己的所学撒播到古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菇农手中。为此,阮毅带领全所工作人员四方奔走,编写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基地,深入田头菇棚为菇农解决技术难题。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古田大大小小的菇棚。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城西街道吉兆村菇农李仁贵,举家从外地迁来,看到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借钱种植了6万筒茶树菇,但由于没有掌握技术要素,菌筒污染严重,李仁贵急得夜夜失眠,经人推荐找到阮毅,他了解后二话不说跟着到菇棚,一头扎进去分析研究,根据病因进行技术指导,并免费提供“古茶2号”茶树菇菌种。在他的帮助下,李仁贵当年收入10多万元,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略有盈余,使他更加热情地投入到食用菌生产中去。
阮毅不仅是古田菇农心里的“贴心人”,也是省外、乃至国外食用菌从业人员眼中的“热心专家”。多年来,他带领的科兴研究所为全国各地菇农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达3万多人次,免费赠送技术材料3万多份,为广大菇农解除茶树菇、花菇、杏鲍菇等生产中遇到的大量技术难题。2000年,科兴食用菌研究所被联合国“南南合作”组织列为国际食用菌技术培训实习基地,先后为73个国家430位外籍学员授课,深受外籍学员和省市科技部门领导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