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市高唐县蔬菜良种助农增收九千万

时间:2024-03-04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高唐县清平镇有几个专门搞蔬菜良种繁育的小村庄,桑园村为中国农科院已经搞了十年良种繁育,累积下来助农民增收9000万元;后辛村村民张玉娥,繁育的最贵芥蓝原种,每斤售价高达2000元。

  拥有多年育种史的高唐县清平镇桑园村,几乎家家搞蔬菜育种,收益颇丰。“我们的蔬菜育种,直供中国农科院。”村支书于彩洪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期,桑园村几百亩耕地因盐碱严重产出效益极少,当时我们就通过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联系,承担起为两个单位繁育蔬菜良种的任务。

  良种繁育不会一帆风顺。头一年试种的黄瓜种收获后,农科院专家看后摇了摇头,种子品质未达标;接下来的两年,又均因天气条件或技术原因失败;一连吃了三年的“闭门羹”。

  “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终于在2006年试种成功,并在2007年迎来了第一次大丰收,80亩地的白菜种总产2.3万斤,100亩地的萝卜种总产2万斤,当年制种总收入高达57万元。”于彩洪说。

  育种成功,为将蔬菜良种繁育项目发展成为特色产业,于彩洪登记注册了高唐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唐彩虹蔬菜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

  如今虽已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起步却历经挫折。据于彩洪回忆,起初个别农户仗着合作社能保底,就随意放宽种子生产条件,打算瞒天过海,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印象比较深的惨痛教训有两次:一次是农户往收获的种子里掺杂假冒种,造成400多斤种子被中国农科院原封退回;另一次是农户在种种子的大田旁边种上别的种子,为了保证不串种,合作社处理掉了14亩,以每亩2500元的价钱赔偿给农户。

  “这种现象虽然是少数,但影响却深重。中国农科院的退货不但让合作社和种植户在经济上受到巨大损失,也因为诚信问题差点影响到与农科院的合作。如今农户们逐渐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性,说白了就是要按标准化操作,在田间管理上都严格遵照合作社的统一标准,种子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提高。”于彩洪说。

  标准化促进合作社日益规范。2012年合作社建起了450平方米冬暖式大棚,引进了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的亲本繁育技术,用人工授粉技术繁育甘蓝亲本;2013年330平方米甘蓝亲本繁育一季收入76000元;2014年450平方米的大棚一季收获甘蓝亲本61斤收入达122000元。今年以来,合作社改种芥蓝亲本繁育一举成功,赢得专家、群众一致点赞,同步向农科院输送。

  蔬菜育种过程中,离不开科学也离不开经验,于彩洪经过调查总结,大胆尝试秋季播种、母根冬储、春季定植,不仅有利于除杂,且壮苗早发,避免了小株采种无法除杂的风险。据测算,改革种植技术后,产量由原来的亩产150斤跃升到250斤,好的地块达到300斤;种子纯度由80%提高到了98%,得到了农科院专家好评。

  合作社运作实现标准化,这样的效应溢出也体现在了与农科院合作上,如今也完全实现“标准化”流程:合作社先与农科院签订合同,直接到农科院领取种子,然后再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实行订单生产,产品最后由合作社回收,统一由合作社送到农科院验收。这种经营模式,合作社成了“大管家”,解除了村民“种出来卖不出去”的后顾之忧,激发了村民种植积极性。

  “天价”种子背后,折射出的何尝不是一段我省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牵手专业机构指导优良品种繁育,历经挫折决定按规章实施标准化管理,至少在运作上,合作社已经越来越像规范的“公司”。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专业的合作社应该有一席之地。

  “村里现在蔬菜良种已经有8个品种,5000多亩的规模,从产业引进至今,仅蔬菜育种一项累计增加农民收入9000万元,2013年引种的甘蓝种子,目前平均亩效益达到了12000元。”于彩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