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鲟”富路——永丰中村乡梅仔坪村养殖中华鲟致富纪实

时间:2024-06-03 编辑:Dinah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2014年以前,永丰县中村乡梅仔坪村人还不知中华鲟为何物,如今,中华鲟成了该村村民脱贫攻坚的热频词。3年来,梅仔坪村的中华鲟产业从无到有,全村涌现出中华鲟养殖户20多家,饲养量30多万尾,年产值近600万元。“总算为我们深山里的贫困户‘鲟’到了一条致富路。”回想创业的历程,该村中华鲟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小华不无感慨地说道。

  梅仔坪村是永丰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距县城89公里,森林资源丰富,山泉水充足。因山高水冷,这里的耕地只能种一季水稻,且产量低。村民试种其它经济作物,也因水源、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制约,效益都不高。村里曾有人提出引入工业项目,但因担心破坏自然生态,遭到大多数村民反对。找不到合适的种养项目,使得不少村民常年在贫困线上挣扎。

  水温偏低、光照不足,是大多数种养项目的硬伤。然而,无任何污染、溶氧丰富的山泉,对中华鲟来说,却是再合适不过的生存条件。2014年2月,村民胡小华、肖文平、巫禄财3人到广东参观考察,了解人工养殖中华鲟需要具备的条件、技术及市场销路后,决定引进适合本村环境的中华鲟养殖项目。3人还专程赴赣州市龙南县学习,并以4元1尾的价格买回2万尾幼鲟开始创业之旅。

  胡小华等人充分利用村里的地理条件,将一块块梯田改造成八角形的鲟池。山泉水利用地势落差,从鲟池边缘流入,再从中央的出水口流入下水道,让塘内水体保持缓慢流动有充足的溶氧,实现自动排灌,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

  “这是幼鲟池,这是成鲟池。幼鲟池每池放养6500尾,成鲟池每池1500尾。幼鲟长到一定程度后,转入成鲟池进行上市前强化培育。”胡小华介绍。中华鲟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全身除体表骨板外其它部分都可食用,被列为高级滋补品。鲟鱼皮还是制作高档皮革制品的好原料。人工养殖到每尾2公斤左右时,就可上市。

  经过精心管理,2014年年底,首批中华鲟成功上市。“成本每公斤大约20元,市价每公斤80元左右,一个成鲟池的产值就达20万元,纯收入10多万元。”对于鲟鱼养殖收获的“第一桶金”,胡小华记忆犹新。

  穷山沟里也能挖到“大金矿”。胡小华等人的成功在这偏远的小山村里引起了轰动,不少村民闻讯纷纷找上门来。对于上门取经的乡亲,胡小华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摸索出来的养殖经验。对村里的贫困户,胡小华更是竭尽全力去帮助。

  “基地聘请的都是贫困户。他们不仅每天有几十元的收入,还可以全面学到中华鲟的养殖技术。掌握技术之后,如果愿意自己创业,我会帮他选好场所,让他赊欠种苗,并签订回收合同。”胡小华力争把贫困户养殖风险降为“零”,让他们能轻装上阵。目前,已有6位贫困户从基地成功“毕业”,建起了自己的养殖池。

  梅仔坪村兴起的中华鲟养殖热引起了当地政府的关注。村两委班子因势利导,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胡小华担任首任理事长,并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农场。“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梨树、龙头等其它山村发展中华鲟养殖,无偿给村民提供技术,帮助规划设计、修建鱼池,给更多深山贫困群众‘鲟’富路。”对做大中华鲟养殖产业,胡小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