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种粮大户郭唐生的致富经

时间:2023-12-26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记种粮大户郭唐生的致富经

郭唐生正在查看水稻生长状况

  “都说种田苦,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干这行,可我很愿意当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遂川县雩田镇的郭唐生告诉记者,其三十岁出头便回到家乡,种起了庄稼,名下的流转地现已超过4000亩,在当地种粮户中颇有名气。对于大家口中说的“成功”,郭唐生谦逊地概括为“努力吃苦、科学种田、增收致富”。

  “门外汉”成地道“庄稼汉”

  1975年出生的郭唐生,与大多数人一样,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外出务工,曾从事多年客运工作,攒下了一些积蓄。2008年,与朋友的一次聊天中,郭唐生得知家乡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致使村里撂荒地增多的情形。“想想自己跑客运又累又危险,就回来了,想把这些地重新利用起来。”2008年,不懂耕种的郭唐生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从村民手中流转了200多亩地,请了一位技术员,开始摸索种粮致富之道。

  起初的两年,由于不懂种粮技术和田间管理,郭唐生流转的200余亩地不但未能产生效益,反倒亏了不少。原本对流转土地种粮就抱有犹豫态度的家人也劝郭唐生放弃,不甘心的郭唐生经常找当地农技员、其他种粮户交流,对比反思。次年,取得“真经”的郭唐生终于迎来丰收。“听课、进修、自己查阅资料、与农户交流经验,在科学种田上,我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入门的农技师了,遇到一般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了。”郭唐生笑道。

  4000多亩地,郭唐生如何忙得过来?他说,人耕牛拉种庄稼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为了提高效率,近几年,郭唐生自筹资金购置植保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20多台农耕机,基本实现了作物从种植到收割的机械化,流转土地面积也逐年增加。

  多重保障,信心十足

  “种粮,靠天吃饭,老天一发怒,全年白忙活。而且有时还会遇到病虫害或者种子、农药质量问题,投入进去了,产出却没了。”种粮快十年的郭唐生吃过技术亏,也摔了“病害跤”。,水稻生长期天气变化反复,且防灾技术仍有欠缺,郭唐生流转来的4000多亩地有300余亩水稻得了稻瘟病,绝产了,给他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为改变尴尬的现状,提高灾害承载能力,郭唐生向遂川一保险公司按参保面积每亩3.6元缴纳保费,其中当地财政补助1.8元。“另外,县里还聘请农业、气象等专家,成立农险专家协作网,通过手机发送农业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加上保险这颗‘定心丸’,我们这些庄稼汉安心多了。”

  4000多亩地,郭唐生每年在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等上的投入十分巨大,在政府各项惠农政策的补助下,今年郭唐生的压力减轻不少。郭唐生告诉记者,农村土地确权政策出台以前,农户担心田亩被流转或承包后,权益无法保障,土地流转困难,种粮户也缺乏长期投入的积极性。现在土地确权了,政府也鼓励土地流转,农户们的担心烟消云散,种粮户也信心十足。“回想起种粮的这些年,近5年的发展变化让我欣喜,越来越多的惠农政策切实地为我们解忧。如今生活富裕了,我们更得加油干,让撂荒地也能产生高效益。”

    标签: 种粮 流转 庄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