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养殖之坏死杆菌病的治疗和预防

编辑:Eva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梅花鹿养殖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对鹿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从而极大地促进养鹿业的发展。下面就介绍梅花鹿坏死杆菌病的治疗与预防方法。

梅花鹿养殖之坏死杆菌病的治疗和预防

鹿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传染途径是由于皮肤和黏膜受到损伤而感染发病。初期只侵害1肢的趾间皱褶、冠部、系部等,并出现跛行,体温升高至41℃左右,而同时侵害2肢或3肢的少见。病变初期局部红肿化脓、溃疡坏死,直至产生蜂窝组织炎,后期感染到内脏器官或口腔黏膜,病程较长,对养鹿生产危害十分严重。

1主要临床症状

1.1病种公鹿系部和趾间受到损伤,跛行,患部化脓溃疡,气味恶臭,形成坏死灶。

1.2病仔鹿膝关节处磨损,创面肿胀、化脓,病鹿精神不振,喜趴卧,行走困难。

1.3当细菌感染到内脏器官时,特别是肝、肺、胸腔黏膜、腹腔黏膜,机体逐渐消瘦,病鹿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死后剖检,肝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肺脏和胸膜粘连,甚至大部分坏死烂掉,并有特殊的恶臭气味。

2诊断

2.1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因患病的部位明显,病初表现患部红肿,触诊有痛感,体温升高;针刺肿胀部位,可见流出淡红色血水,后期患部化脓溃疡,形成坏死灶,气味恶臭。死后剖检,在肝脏内有特征性和典型的坏死灶,肺脏坏死并和胸膜粘连。根据以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坏死杆菌病。

2.2实验室诊断为进一步确诊,应进行实验室诊断或动物接种。从患部病、健交界处用消毒锐匙刮取病料涂片,在1∶4福尔马林酒精内固定10分钟,再用硷性品红0.15mL、精制酒精20mL、结晶石碳酸10mL、亚甲基蓝2.5mL、水200mL配成的染色液染色30秒钟,然后镜检,可见坏死杆菌呈长的不均匀着色。

2.3动物接种在死鹿肝、肺病健交界处刮取病料,制成1∶10生理盐水混悬液2份。取健康家兔2只,将2份混悬液各1mL,分别在家兔的局部和耳部外侧做皮下注射。接种后,家兔局部出现红肿、化脓、坏死,体况日渐消瘦,第10天发生死亡。死后剖检,可见肺脏呈深紫色,布满粟粒大结节状坏死灶,同时肝脏也见有坏死灶。

3治疗

3.1局部疗法过去曾采用过多种治疗方法,如病灶周围剪毛消毒,用3%来苏儿或3%过氧化氢液和1%~3%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冲洗创面,清除脓汁和坏死组织后,敷以10%鱼石脂或硫磺软膏等,效果不太理想。

1998年,我场新生仔鹿325头,在分群后,因圈舍地面粗糙不平,造成仔鹿蹄部、膝关节磨损64头,采用了四环素粉局部疗法,将患部剪毛消毒,用3%来苏儿清洗,3%双氧水清除浓汁和坏死组织,患部撒上四环素粉包扎,治愈52头,死亡12头,治愈率为81.2%。

2000年,我场种公鹿在配种期间,有2头种公鹿患有坏死杆菌病。由于这2头种公鹿的饲养价值很高,我们采用了一套新的治疗方法,就是患部彻底剪毛消毒,用3%氢氧化钠溶液反复冲洗,彻底清除脓汁和坏死组织,使创面充分暴露出新的组织;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局部分4点封闭,阻断病理机制的恶性循环,阻止炎症蔓延;再用高锰酸钾粉撒在创面上反复磨擦,呈烧灼状即可,不需包扎。并结合全身疗法同时进行。

3.2全身疗法全身疗法主要是解热消炎,防止炎症蔓延、扩散,通过血液循环达到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1998年,我们曾采用四环素0.25g×20支、5%葡萄糖1000mL溶解后静脉滴注,治愈率达81.2%。

2000年秋季,对患病的种公鹿试用了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头孢拉定注射液。具体方法如下:药物保定,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500mL,头孢拉定0.5g×20支、氢化可的松20mL,同时肌肉注射硫酸链霉素100万IU×6支(药量可根据鹿的体重大小而定),隔日治疗1次,一般3~5次即可治愈。

近几年,我们对其他患有坏死杆菌的病鹿采取同样的治疗方法治疗,治愈率100%。但当炎症蔓延到内脏器官时,由于发现得不及时,治疗结果是只能延缓炎症扩散,达不到治愈效果。

4预防

4.1改善鹿舍环境,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圈舍要求地面平整,防止肢、蹄部受损,及时清除圈舍内的粪便和鹿柴等杂物,保持地面清洁、干燥。每年春季开始消毒,每隔15~30天消毒1次,消毒药可用3%~5%的来苏儿,每次消毒前必须彻底清扫圈舍。

4.2保护鹿的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细菌侵入近几年,我场将以前的老圈舍地面重新辅上了平整的砖地,破损处及时维修,从而改善了鹿舍环境,使坏死杆菌病逐年减少。

对新生仔鹿,要在隔离栏内放入垫草,防止蹄部、膝关节等处磨损。母、仔分群后,仔鹿要留在本圈饲养,并进行调教、驯化,形成条件反射,使仔鹿对人来和奇声怪响不惊不炸,减少损伤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