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先富带后富典型、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全在自家柚子地里给柚子树疏果。
菖蒲塘村的“女子嫁接队”正在猕猴桃地给苗木进行嫁接。
编者按:先富带后富,如何带,带出了哪些成绩?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走近湖南省内10个先富带后富典型人物,聚焦“带”字下的酸甜苦辣和坚持,对话“先富者”,看他们如何厚积薄发,分享其带领致富的心路历程。
“光自己富不算富,必须在自己富的同时,带动和帮助一批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湖南省先富带后富典型、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党支部书记王安全带领村民集体奔小康的理念。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菖蒲塘村视察指导工作,提出了“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这为菖蒲塘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当时,在菖蒲塘村的产业园内,王安全担任讲解员,给习总书记讲解村里产业发展致富过程,产业园的柚子也有了新名“大大柚”。
一位65岁的村支书,5年来,他利用技术和智慧既“勇”又“先”,发挥带头人作用,全村发展水果产业,逐渐改变着菖蒲塘村贫困落后面貌,该村发展成廖家桥镇农业产业经济收入第一村,去年脱贫30户,全村无贫困户。
人均年收入600元到8000元转变:发展长短产业
80年代以前,菖蒲塘村还是一个仅种水稻、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贫困村落,村民人均年收入仅600元。由于王安全知晓一点园林技术,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家里的水稻田种上见效快的短期作物,经济收益不行的话,来年还可以改回庄稼。
就这样,王安全在自己家的3亩水稻地上尝试种植水果类经济作物,1988年引进湘西碰柑,1995年引进浙江宁海宫川蜜桔,1996年引进吉首大学科研成果米良1号猕猴桃,2002年引进福建平和琯溪蜜柚,2007年引进四川广元苍溪红心猕猴桃……在王安全的带领下,很多村民陆陆续续跟着改水稻为种植西瓜、扫把草、葫芦等见效快的短期作物,待收到成效后,再种植蜜柚、碰柑、猕猴桃、柚子等见效大的长期作物,现在村民实现人均年收入8000元。
王安全表示,由于菖蒲塘村缺少水源,水利条件差,过去靠天吃饭,后来不断尝试引进水果品种,有成功、有弃种、有淘汰。为了给村里群众谋一条出路,王安全整宿睡不着觉,后来以“长短结合,以短促长”定下菖蒲塘村产业发展基调。
当时一斤柑桔能卖到3斤水稻的价格,村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几年时间,王安全和他一起勇于吃螃蟹的一批人富裕起来了,给全村想要发展的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不仅菖蒲塘村发展了,同时也辐射带动了廖家桥镇周边村的产业发展。廖家桥镇副镇长郑如显透露,菖蒲塘村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铁桥、长坳、申坨、林寨、马龙5个村寨连片6000亩的特色生态果园建设。
先富带后富:“女子嫁接队”横空出世
如何解决菖蒲塘村剩余劳动力?王安全当时想到他和村里的技术骨干一起结合自身经验,帮助农村妇女培训嫁接技术。于是,一支女子嫁接队便横空出世了,扛起了全村脱贫致富的一面大旗。
在菖蒲塘村成片的柚子林和猕猴桃基地里,这里活跃着一帮女子嫁接队,她们嫁接技术成活率高,每天200元的工钱,平均每人年收入万余元。正在做猕猴桃苗木嫁接的村民田珍莲,今年64岁,她做苗木嫁接多年,从刚开始嫁接橘子树到柚子、猕猴桃、葡萄苗木等。这两年加入女子嫁接队,她前往株洲、贵州、重庆等地出门嫁接务工,去年嫁接务工收入达1万余元。
在这片猕猴桃苗木地里,菖蒲塘村的农村妇女有说有笑着,尽管采访当天较炎热,但仍能听到苗木地里的欢歌笑语,这群女子嫁接队员们通过技术赚取务工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嫁接收入达万元。
3年来,女子嫁接队由原来的16人发展到现在的112人,她们凭着高超的苗木嫁接技艺,常年奔忙在省内和临近的川渝云贵等省市,走南闯北赚大钱,去年年收入达210万元。当中许多人依靠嫁接的盈利实现自主脱贫,也带动了贵州铜仁、重庆酉阳等地的产业发展,让更多人走上了小康富裕道路。
在王安全带领下,村民王柏海是后富的典型代表。2000年以前,王柏海以种植水稻为主,后来看到其他村民通过种果树发财了,他便改水稻种植为种柚子和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7亩。王柏海也成功由2000年以前2万元不到的年收入到现在近10万元年收入,如今家里盖起了3层的小楼房,他表示,由于红心猕猴桃市场价达12元每斤,后期打算租近8亩地来种植红心猕猴桃,扩大水果种植面积。
70岁的村民田村是菖蒲塘村果业专业合作社的柚子大户,在没分家前他的柚子种植面积达24亩,分家后还有10亩,收入是水稻种植的5倍左右,去年柚子带来的年收入达5万元,加上养蜂收入,在家轻松年收入达8万元左右。
在王安全的示范带动下,菖蒲塘村涌现了很多后富典型。目前菖蒲塘村猕猴桃种植2272亩、柚子1063亩、早熟蜜橘803亩、碰柑1911亩、高山葡萄190亩。去年全村产水果800万斤,实现产值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从事水果种植产业收入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余户。
20年前的菖蒲塘村是什么样子?王安全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中房屋是土坯破瓦,道路泥泞难行。水利条件差,无大型水库灌溉,老百姓纯属靠天吃饭,以山地为主的地形,每到粮食收割时,老百姓要肩挑1.5公里左右才能下山到家,粮食种植亩产低,只能满足自家发展所需。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王安全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村里基础设施建设。10多年来,菖蒲塘村建成2个果品展销亭,安装60盏太阳能路灯,建设900平方米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改造升级村部图书室和卫生室,铺设排污管道120米,目前正在征地60亩建设1万吨镇区污水处理厂。另外,还新建硬化通组路、果园路和村间道12公里。
菖蒲塘村产业发展已经走上了“高速道”,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王安全又带领大家将发展目光投向了旅游开发,用他的话说,“咱农村人靠山吃山,我们要‘借东风’发展乡村旅游让村里火一把。”
这两年,在菖蒲塘村及周边村寨建设了6000亩核心精品果园,主要栽种红心猕猴桃、蜜橘、高山2号葡萄等经济效益高的水果品种,让游客入园观光、入园品尝、入园采摘。同时,修建了3公里的果园游园步道、8.5公里电瓶车观光道路及农家乐,丰富菖蒲塘村旅游发展内涵。
菖蒲塘村从80年代开始便发展水果品种,从过去到现在,产业优先发展,该村在全镇经济发展排前,最先脱贫,目前正向奔小康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