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生态产业链保水清民富

时间:2024-05-15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6月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试通水。

  水源地丹江水质如何?库区群众生产生活怎样?5月18日,记者来到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淅川县,看当地如何演绎生态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完美结合。

  绿色屏障保水质安全

  从淅川县城出发往东南约90公里,便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九重镇陶岔村。176米高的渠首枢纽工程大坝巍然矗立,施工人员在尚未通水的坝底和干渠进行着最后的清理工作。干渠上游不远处,停着满载树苗的卡车。

  “这是要种树?一蓄水不都淹死了?”记者有点疑惑。“这是竹柳,最大的特点就是被淹过头都死不了,还能吸附水里的杂质。”九重镇镇长贾杰笑着解释。

  被淹没时,它是护土净水的“定海针”;露出水面,它是5年成材的“摇钱树”。竹柳和薄皮核桃、黄连木等植被一道构成了“环库区生态隔离带”。

  从去年开始,淅川县投资2亿元打造“生态隔离带”,在低位的库区消落地栽植竹柳、水杉等耐淹树种,在高位的陡坡地栽植核桃、石榴等经济树种,在宜林荒山栽植耐寒的侧柏、黄连木等,19.5万亩的林地,将库区团团环绕。

  目前已有56家企业和12个种植大户带领当地群众参与隔离带建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库区沿岸遍地开花。截至目前,隔离带建设进度已超过85%,确保汛后正式通水前全部完工。丹江口库区目前水质稳定,达到送水要求。

  生态产业奏富民乐章

  南水北调看中线,千里长渠起淅川。从大移民后关停并转350余家企业,该县GDP一度下滑40%;到今年3月忍痛取缔网箱养鱼,2万渔民上岸发展,淅川一直在做着“壮士断腕”的抉择。

  水清了,但如何富民却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难题:境内沟壑纵横,荒山连绵,石漠化严重,库区沿岸万顷良田几乎全部淹没……乡镇干部蓦然发现,移民结束了,发展任务更重了。

  淅川主动选择转型绿色发展。“隔离带”的快速建设,使丹江口库区沿线乡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条,该县以大石桥竹柳、西簧薄壳核桃、毛堂茶叶等为重点的“一乡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香花镇周沟村,3000多亩坡地承包给丹江缘茶叶公司,130多名群众成了“工人”。村民杨宗林说:“我们除了每年有租地收入,还能挣一万多元工资”。在荆紫关镇张巷村,扎根基层、为淅川湖桑产业服务27年的老专家陆锡芳教授告诉记者,这里的湖桑基地从4月到11月基本上能吸纳附近9个村庄的富余劳动力。

  从“一脚踏三省”的荆紫关,到中线渠首九重镇,绵延数百里的库区沿线,随着生态隔离带的建设,淅川全县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1.3%,生态产业年产值达12亿元,库区农民也成为“产业工人”,走生态路、吃生态饭、发生态财。

    标签: 淅川 库区 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