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打造青稞产业链 特色产业富农家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在80%以上人口是农牧民的西藏,农牧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计。只有不断巩固和提升一产,才能为壮大二产和做强三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独特的高寒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高原特色农牧产业。为促进青稞、牦牛、高原蔬菜等特色农牧业发展,西藏各地抓基地、创品牌、重加工,经济作物比重逐年 加大,养殖业与种植业产值差距显著缩小。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藏东北牦牛、藏中奶牛、藏中优质粮油、城郊无公害蔬菜、藏猪藏鸡等7区7带农牧业特色产业 格局。农牧业逐渐走出一条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的新路。

   打造青稞产业链

   记者来到日喀则地区江孜县时,正赶上青稞收割。在江嘎村的农田里,村民顿珠告诉记者,家里有18亩青稞,前年青稞亩产还不到500斤,去年开始种植自治区推广的高产品种“青稞2000”,预计今年单产可达600斤。

   若问什么是西藏的最大优势特色作物,青稞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在西藏,凡有作物分布的地方都种有青稞,最高种到了海拔4750米的高度。西藏青稞总产量为63.71万吨,占全部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稳定粮食生产,主要就是稳定青稞生产。

   通常内地粮食作物品种5年可更新一次,而西藏由于特殊的环境,新品种繁育颇显困难。西藏农牧厅种植业处处长汪文霞说,经过不断努力,良种“青稞2000” 研发获得成功,具有产量高、抗倒伏和蚜虫害、籽粒白等优点,每亩可增产50斤至80斤。去年,西藏示范推广该品种1.2万亩。今年在28个县示范种植,面 积扩大到10万亩。

   推广良种、提高产量仅是第一步。近年来,青稞作为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通过深加工,青稞主产区开发了多种以青稞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如青稞麦片、青稞挂面、青稞营养粉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

   山南地区农牧局局长晋美告诉记者,之前山南地区青稞的商品转化率不到总产量的10%,也很少有上规模的大型深加工企业,基本以作坊式粗加工为主。为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该地区实行农牧业“产业、品牌、商标三推进”,重点打造乃东结巴、隆子加玉两个青稞加工基地。目前,已完成了青稞加工产品“藏地圣田”和“加玉糌 粑”的注册推广。“三推进”项目总投资7380多万元,预计可带动青稞、红土豆等原料基地年产值达9700多万元,项目区人均增收277元。

   农产品加工是一个纽带,一头连着基地和农牧民,一头连着市场。加查县林业局局长黄远军说,如今,农产品生产已从数量型进入质量型和市场型时代。以加查盛产 的核桃来说,就要发展名优核桃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形成自己的品牌,尤其要在脱青皮、烘烤、剥壳、取仁、分级等商品化管理。

   在加查县安绕镇拉岗村,连片的核桃林成为村民的“铁杆庄稼”。“我家的核桃一斤能卖到20多元。核桃管理前4年是重点,之后基本不用人工,第七年开始挂 果,15年以后达到盛果期,可连续收获60年以上。盛果期后,单株年产量在100斤以上。”村民洛桑一边忙着将剥好的核桃装入袋中、过秤,一边高兴地对记 者说。

   如今在加查县的各个乡村,房前屋后、坝内坝外都被农民种上了核桃。目前全县核桃种植规模已达41.75万株。核桃林的建设使原来的山坡荒地变成林地。核桃产业使人均年增收1000元。

   鸡蛋卖出好价钱

   能想象一罐250毫升的牦牛酸奶要卖到30元,而且供不应求吗?牦牛奶是高原牧民的传统食品,长期以来一直粗放经营,如今已由传统酥油加工、小作坊酸奶发 展到现代工艺的牦牛奶加工厂。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原之宝牦牛乳业公司,每天加工30吨牦牛奶,畅销全国且供不应求。

   “西藏的牦牛遍布所有农牧区,牦牛奶产业对农牧民增收作用明显,还有很大的潜力。”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家琦说,牦牛奶商品化的主要瓶颈在技术上。如何顺利 收集牦牛奶、再从38摄氏度快速冷却到2摄氏度是难点,为此,他们大力投资建设冷链物流,开发出利用太阳能技术制冷的直冷式奶桶提供给牧民。

   如今,公司在乃东县昌珠镇色康居委会设立了鲜奶收购站,以每斤3元的价格收购,带动了周边3个村、200多户养牛户,预计今年可收购500多吨鲜奶,户均增收1.5万元。

   目前,西藏全区共扶持和培育了24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77家地市级龙头企业。自治区级龙头企业产值达19.2亿元,辐射农牧民3万多户。

   “合作社就像是个保姆,让我这个只会养鸡不懂市场的人赚了大钱。合作社统一收购,可以保证我们养1只鸡有13元的利润,是传统养殖的3倍至4倍。鸡苗每只 18元,政府还补贴一半的费用。”在乃东县结巴乡格桑村,索朗达杰养了4000只藏鸡,每个藏鸡蛋能卖3元,每只藏鸡能卖80元。

   乃东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当地群众历来就有养殖禽类的习惯,但普遍存在养殖规模不大、市场销售价格较低的问题。这种情况近年有了明显改观。贡桑 禽类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益西卓嘎最初只养了200只肉鸡,如今发展到124万只的规模,建起了两个养殖基地。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合作 社带动120户社员致富,社员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在合作社模式的带动下,如今山南禽类养殖规模已达235万 只,占西藏禽类供应的八成。

   西藏是全国5大牧区之一,各类牲畜年末存栏达2056万头,提供着丰富的肉、蛋、奶等畜产品。“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全区着力建设优势特色生产基地,累计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220家,入社农牧民6万多户,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5%以上。

   高原吃菜不再难

   “没想到‘世界屋脊’的蔬菜品种竟然与内地一样丰富,要啥有啥。”上世纪90年代曾来过西藏的外地游客段先生,这次面对一桌丰盛的菜肴不由感叹。多年前, 西藏曾经菜比肉贵,尤其在冬季,餐桌很难见到“绿意”。而如今,“吃菜难”已经淡出西藏人的记忆。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顿吉说,全区种植的蔬菜有20多个 科、110多种,旺季蔬菜自给率达85%,并且还有不少蔬菜销往内地。

   白朗县是西藏最大的高原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有“西藏蔬菜看白朗”之说。走进白朗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座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温室映入眼 帘,51岁的技术员张际明告诉记者,温室一次育苗可达30万株,分为观光休闲区、育苗区、生产展示区。园区总占地248亩,建有钢架混凝土温室186栋、 能储存600吨蔬菜的大型保鲜库、占地1100平方米的蔬菜科研检测展销培训中心,融生态景观型、采摘体验参与型、新品种展示型等农业形态于一体。

   目前,蔬菜已成为白朗县农牧业产业中的第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全县蔬菜产业形成了2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70多个蔬菜瓜果品种。截至2012年底,全县已认 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5个,大棚总数达到5367座,蔬菜产量5256万斤,蔬菜收入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两成。

   近几年,高效日光温室工程技术、设施多层薄膜覆盖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先后在西藏各地推广应用,对当地蔬菜生产和保 证产品绿色有机起到重要作用。仅以山南地区为例,今年蔬菜总产量预计达7.5万吨,较2010年增长142.7%。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西藏正在大力发展城郊优质蔬菜产业带建设。全区今年将发展1万亩城郊设施蔬菜,年蔬菜产量将达到80万吨。

    标签: 青稞 西藏 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