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都市牢牢抓住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这个“牛鼻子”,以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和谐为核心,以培育新型农牧民、发展新型农牧业、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大力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不断强化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广大康巴农牧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昌都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三条底线”,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强化对农村耕地、草场、林地等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深化开展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建立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应的教育、卫生、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各类惠民政策,建立惠民政策兑现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最严格的民生政策红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把中央、自治区的各项惠民政策、资金一分不少地兑现到农牧民群众手中。完善农牧业保险机制,加快推广农机保险,扩大农房保险范围,增加农牧民政策性收入。
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提高科技含量、优化农畜产品品种、扩大水浇地面积等方法,提高农牧业种植效益,在确保农畜产品自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商品化,促进农牧民生产性增收。今年,实行粮食安全县(区)长负责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66.5万亩,推广“藏青2000”等新品种23.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力争粮食产量达18.3万吨。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的原则,鼓励引导农牧民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养殖业、特色林下经济产业、庭院经济和藏家乐,增加群众收入。2014年,全市共落实农牧业特色产业项目资金5.5亿元,农牧业特色产业产值突破1亿元。完成葡萄种植5200亩、荞麦种植2万亩,建成蔬菜基地3万亩,蔬菜产量达10万吨。
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提速工程,依托政策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围绕“做强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四大特色产业带,建设八大种植养殖基地”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区域布局,着力打造藏东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大力培育和打造“达美拥”干红葡萄酒、八宿“拉鲁卡”荞麦系列产品、洛隆“洛宗”糌粑、类乌齐牦牛肉、索多西辣椒、阿旺绵羊、丁青虫草等特色知名品牌。大搞蔬菜温棚,基本实现“县县有基地、乡乡有大棚、村村有温室”,保证蔬菜自给,平抑市场、稳定物价。
针对农牧民普遍存在市场意识差、组织纪律性不强、就业观念落后、缺乏就业技能等实际,以开展“热血青年爱国成才创业工程”为载体,在全市开展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军旅式培训工作。采取“技能为主、军训为辅”的培训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实施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以提高农牧民就业致富技能,促进农牧民增收。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采取村企合作、能人带动等方式,扶持壮大农牧民合作社,逐步建立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20家以上,培育壮大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家,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8%。
以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为目标,认真落实区党委“实现应届大学毕业生全部就业,往届大学毕业生基本就业”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国有企业、非公企业吸纳,推动非公经济大发展,把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城镇实现持续稳定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紧紧抓住昌都近几年工程项目多的有利时机,大力组建农牧民施工队伍,支持50万元以下、技术含量不高的工程交由农牧民施工队进行施工,增加农牧民的现金收入。科学有序组织农牧民群众外出务工打工,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形成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年劳务输出35万人次,实现收入6.5亿元。
大力发展“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牧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试点和涉农贷款保险保证试点,强化农村普惠金融,逐步实现市级有村镇银行、乡乡有金融网点、村村有金融服务。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实现6336户3.5万人稳定脱贫。加快推进三岩片区综合发展,做好大骨节病扶贫搬迁及综合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