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已近尾声,年前刚从西藏返沪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心思却早已飞回到3000公里外的西藏亚东县———亚东鲑鱼人工繁育场里,2300多万粒亚东鲑鱼的受精卵,是他最大的牵挂。
“倘若这批鲑鱼鱼苗的成活率超过一半,那就相当于有1000多万尾鱼苗了。这样,西藏当地的养殖户,今年肯定可以增收致富。”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春节,王成辉比平时更忙碌。天天要和繁育基地的员工们视频通话、实时观察鲑鱼受精卵的情况,有时还少不了“遥控指挥”。
解决亚东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的难题,对王成辉来说,不仅是一个颇具挑战的课题,也是一个可以造福当地人民的精准扶贫项目:预计今年3月,这批鲑鱼受精卵就要在繁育基地孵化出膜了。养成后,预计成鱼产量在一万吨以上,将占据全国鲑鱼三成左右的市场,从而彻底打破鲑鱼的市场格局。
搞螃蟹育种的专家,接下了亚东鲑鱼人工繁育的活
在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是蟹苗育种的好手。身为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他已选育出中华绒螯蟹“江海21”这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
这位养螃蟹的好手,为啥跨界去研究亚东鲑鱼繁育?原来,4月,一个精准扶贫项目落到了他的肩上。当时,西藏亚东县的负责人走访上海海洋大学,希望上海海洋大学能抽调力量,帮助当地的养殖户解决亚东鲑鱼的规模化人工繁育问题。
“一斤亚东鲑鱼的市场售价是250元左右。如果能够让亚东鲑鱼在西藏实现产业化,那一个养殖户一年增加几万元收入应该没问题。在西藏,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王成辉告诉记者,亚东鲑鱼属西藏自治区二级野生水产品保护动物,生活在海拔高度为2700-3700米的水域。除了海拔高,它还是亚东独有的高原冷水鱼类。
在专门研究蟹苗育种之前,王成辉曾跟着导师在新疆养过4年鱼,“算是有点冷水鱼繁育与种质开发的背景”。据悉,位于西藏亚东县的亚东鲑鱼人工繁育场,是西藏目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鱼类繁育场,也是上海对口支援西藏地区发展的第一个大型水产建设项目。
“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养鱼,这样他们才能增收”
王成辉介绍,亚东鲑鱼的人工繁育多年来无人敢挑战。亚东鲑鱼与常见冷水鱼有显著的不同点:发情期短,一年仅有7至10天;怀卵量少,一条2000克重的母鱼,平均仅有3800粒左右的卵子,而常见的草鱼等四大家鱼的怀卵量有100万粒左右。
另外,亚东鲑鱼孵化期长,一般冷水鱼的孵化期不超过一个月,而亚东鲑鱼的孵化期却长达100-110天,是一般冷水鱼的三倍以上。亚东鲑鱼卵出膜以后,还要等上30天后才能游动。
“高海拔”“超低温”“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长”“驯食成活率偏低”,这些都是王成辉未曾碰到的技术难题。然而,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横在王成辉的面前:这里缺人,技术人员十分匮乏!
“当地很多人,家里都是养牦牛的,根本没有养鱼的经验。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养鱼,这样他们才能增收。”王成辉带领的专家团队,手把手地传授起养鱼的基本技能。从如何抓鱼开始,到如何给鱼授精、孵卵、培苗,再到巡塘管理……在亚东,王成辉从一位水产专家变成“全能管家”。
关键技术难题陆续解决,为亚东鲑鱼产业化铺平道路
眼见亚东鲑鱼人工繁育场的工作渐渐步入轨道,有了起色,亚东县提出希望:今年,最好能繁育出亚东鲑鱼鱼苗1000万尾。
王成辉掰着手指头算,这就意味着,“要在10天内获得1500千克的受精卵。”他告诉记者,一条成年母鱼的平均产卵大约在270克左右,所以要达到设定的目标,每天就要挤出500-600条母鱼的卵子,加上有的亲鱼成熟度较差,每天要筛选的母鱼均在800尾以上,公鱼300尾以上。
今年过年前,王成辉团队已经忙了好一阵子。由于当时技术难关还未取得真正突破,技术人员也没有到位,上海海洋大学工作组的教授、研究生必须一起上阵挤鱼卵,并同时讲授技术要点、带动当地的技术人员跟着干。手挤酸了,肩膀不能动了……就这样,由2位教师、6名研究生组成的工作组,带领亚东当地养殖户完成6000多尾母鱼、2000多尾公鱼的挤卵授精。10天,他们收获了1647千克受精卵!
在王成辉领衔的工作组专家的技术指导下,西藏亚东当地养殖户已初步掌握了亚东鲑鱼的亲鱼培育、催熟促产、人工授精、控温孵化等关键技术。
据了解,依照第一个繁育场的模式,目前,西藏亚东又先后投资建设了三个商品鱼场,这些工作都为亚东鲑鱼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