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90”后周焱山如何带领村民致富

编辑:Juli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记者第一次见到周焱山,是在旺达镇俄比村高原生态综合种植养殖基地的蔬菜大棚里。他正在细心地给蔬菜浇水,察看蔬菜生长情况。

  “看,这些白菜很快就可以卖了。”周焱山高兴地说。

  年轻、爽朗、热心、干练,这是周焱山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周焱山是“90”后的第一班车,如今任左贡县旺达镇俄比村选派支部书记、第六批驻村工作队队长。

  提起周焱山,旺达镇的百姓无不啧啧称赞。

  2014年11月,刚从左贡县公安局调整到旺达镇派出所工作的周焱山,积极主动申请与同事一起下村巡逻。

  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周焱山注意到:村里大人小孩都衣着单薄,孩子们冻得脸蛋通红、鼻涕直流。

  见此情景,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便萌发了帮助他们的念头。随即,周焱山用手机拍下了这些镜头,并将之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西藏的冬天已经来临,通过本人平时观察,本辖区藏族小孩衣服单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共同为贫困藏区的小朋友献一份爱心。”很快,这条信息就被朋友转发到中国警察网等平台。

  10天不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包裹源源不断地寄来,有衣服、学习用具等。

  周焱山说,他永远忘不了孩子们领到衣服、学习用具时高兴的样子。那情景就像一把刻刀,深深雕刻在他的记忆深处。

  随后一年多时间中,旺达镇17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1个镇中心校、7所教学点,都留下了周焱山和派出所干警们的足迹,累计发放爱心包裹3000多个。

  在收集发放爱心包裹的同时,周焱山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

  12月,在前往旺达镇木龙村发放爱心包裹时,周焱山认识了村里教学点的代课老师次巴。

  周焱山与同样充满爱心的次巴很谈得来。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为了帮助木龙村的贫困学生,周焱山与次巴在工作上相互扶持,在生活上相互照顾,不久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如今,周焱山与次巴的爱情结晶、藏汉结合宝宝——周福钏,也拥有另一个好听的名字:云旦达瓦。

  看着手机屏上的一家三口,周焱山满是幸福感。

  在收集发放爱心包裹的过程中,周焱山发现,爱心包裹只能帮一时,而不能解长时之难。为此,他想到了寻找长期资助者,与贫困学生签订“一对一”爱心帮扶责任书。

  “过年时,我的资助人赵晴姐姐把我接到江苏过年了,真的非常感谢他们!”2016年考上内地高中班的向巴卓玛,在电话里高兴地跟记者说。

  到目前,周焱山共为旺达镇23位贫困学生找到了长期资助者。每年资助小学生1000元,中学生1500元,高中生2000元。

  2016年3月,周焱山被调到旺达镇俄比村驻村,并于同年12月选派为俄比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调研,周焱山认为扩大养鸭规模是条不错的路子。原因一是俄比村原本就有养鸭的历史,二是养鸭市场潜力大。

  为扩建村里的高原生态鸭养殖场,周焱山先行垫资4万多元,带领群众修建鸭棚、仓库、人工水池等,还只身前往察隅购买鸭苗。

  为照顾好鸭苗,周焱山一个人住进了又臭又脏的鸭棚。鸭子刚出栏,他又忙着跑销售……

  到2016年底,前后投资达14万元的俄比村高原生态鸭养殖场,面积已达1万平方米,自主培育的土鸭530只,成活率达到99%,并吸纳贫困群众16人就业。

  然而周焱山并不满足于现状。“单一养鸭不如搞种养殖一体化,以种植带动养殖,养殖推动种植。”新的念头浮现在他的脑海。

  说干就干。有了养鸭的成功经验和群众基础,他主动向组织提出高原生态种植养殖基地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并积极争取到扶贫产业项目的支持。

  如今,俄比村单调的高原生态鸭养殖场已经发展成高原生态综合种植养殖基地,养殖棚、种植棚、值班室、孵化房、产房、沼气池等一应俱全。目前,培育有藏香猪、各类生态鸡、鸭、鹅以及反季节的有机蔬菜等。

  “去年还在住鸭棚,今年住上民工房了。”住在简易房里的周焱山调侃道,“虽然很辛苦,但看到长势喜人的蔬菜和满山跑的牲畜很有成就感。”

  下一步,周焱山打算,充分利用第二批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即将施工的机会,通过投资合作+农户集体经济的形式,把俄比村现有的综合种植养殖基地发展成为高原生态“田园农庄”。

    标签: 养鸭 高原 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