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及农药治理

编辑:Carter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水稻和人一样,也会生病。病虫害是影响一季作物生长和收获好坏的罪魁祸首。插下的秧叫苗,苗田的管理有施肥、防治病虫害、耘田除草的内容,其劳作的辛苦只有农民自己知道。正如唐诗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如果碰到病虫厉害之年,一切皆是白辛苦。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还是小学生时,曾经跟着母亲去稻田里找卵块(除虫)。卵块长在苗叶上,如半片小麦大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民动员去找这种撒在苗叶上的虫卵(按寻找到苗上卵块多少记工)。

  二化螟就是水稻钻心虫。晚上,人们在田间点上灯,灯下放一盆水,水上滴满废油,二化螟等害虫在扑向灯光时,落入水中沾上油,就飞不起来淹死在水中。这种灭虫的方法,按照现在来讲是环保的,没有化学杀虫剂污染环境,但可惜效力太低,收效甚微。

  虫害也是天灾。记得是1962年,小队里的好几十亩晚稻一片萎靡不振的样子,原以为是稻苗缺肥,队长带了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民,蹲在田头实地观察后得出结论:这些晚稻是被“油虫”油杀哉。

  “油虫”的名称,在农业书上是没有的,长在蔬菜上的“油虫”实际是蚜虫。治“油虫”的土方法,是老底子一直沿承下来的,就是田里车满水,每人带一瓶菜油,或者去油作坊里买来油脚,滴入稻田水中,用脚拖着搅着水,目的是让油散开,布满行距之间的水面,这就叫拖油。据说“油虫”来喝水时被油粘住会淹死。

  后来知道,这爬满在水稻茎丛下部的小虫,叫稻飞虱。它用针尖状口器,刺入水稻茎秆内吸食汁液,吸吮的同时,分泌出一种有毒物质破坏稻茎秆组织,使作物的茎秆上呈现出许多褐色斑点。受害早的水稻不抽穗,受害迟的水稻灌浆不足秕粒增加。稻飞虱产卵在茎秆组织内,阻碍水稻营养物质输送,使稻叶萎黄,茎秆变黑枯萎。碰到这种虫害的水稻,看看一爿稻,收割一蓬草。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块六亩多的老来青晚稻,因为虫害变成一片黄,收割后连稻草捆在一起,一只三吨头翘屁股木船只装了大半船。

  农作物上还有许多害虫,如稻蓟马、三化螟等,还有许多病,如穗茎瘟、白叶枯病。在没有农药前,都是没有办法可治的。

  后来有了农药,出现了“二二三”、“六六六”粉,这些属于有机氯农药。据查:早在1936年,一个叫缪勒化学博士在瑞士发现和合成了杀虫的灵丹妙药DDT,在194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六六六”粉,学名六氯环己烷,据说是美国人发明的,我国于1968年在山东青岛化工厂试制成功。杭州农药厂于1970年成功合成了“二二三”乳剂。从此,农业作物包括水稻,开始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作为杀虫剂。随着科学的发展,有机磷农药的诞生,这些广谱剧毒的有机磷农药,逐步替代了有机氯农药。八十年代,“六六六”粉、“二二三”乳剂被禁止生产使用,结束了有机氯农药的历史。

  水稻的各种病虫害不少于十几种,各种针对性的农药不断推出,指导使用的农药也越来越多,农作物包括水稻产量逐年提高。八十年代有资料显示: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后,每年能挽回3200多万吨粮食。

    标签: 水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