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用药次数 小麦赤霉病防治六大原则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小麦赤霉病是近几年来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病频繁,一方面病害造成枯白穗,降低千粒重,影响产量,另一方面由于病菌分泌的毒素对人体有害而限制了食用性价值,病粒率高于4%的小麦则不能收购。那么小麦赤霉病防治需要主要哪些原则呢?如何用药呢?

小麦赤霉病防治六大原则

1、准确判断,莫靠经验

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菌源量多少、小麦品种的抗性、抽穗扬花期降雨日数和降雨量、田间相对湿度等因素都有关系。

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就可以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3天降雨,雨量达12毫米以上,十分有利于赤霉菌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

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麦苗稠密度大,田间郁闭,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也可能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因此,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中不能以经验来办事,要正确判断发病的原因,才能彻底防治好小麦赤霉病。

2、把握时机,不要错过最佳用药期

根据多年防治实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应在小麦齐穗到5%扬花时开始喷药最好。

抓最佳防治时期不要太死板,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抽穗期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喷药。

②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小麦始花期喷药。

③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天气,赤霉病可能流行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降雨间隙多次喷药防治。④若喷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可提前到抽穗期防治。

3、选准药剂,轮换用药减缓抗药性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几十种,选择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要注意药剂的抗性及作用机理的互补。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使用,混合用药或交替用药,确保所使用的药剂具有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方位阻止病害蔓延。

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江淮等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必须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可换用戊唑醇、咪鲜胺等杀菌剂。

同时,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悬浮剂等剂型;注意轮换用药,第2次防治应选用与第1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4、喷准部位,掌握合理的喷雾量,喷药要把握穗部的位置及喷雾量

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机动弥雾机喷雾,出液量应控制在2/3以内;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喷雾量要合理。用水量过少,很难把药剂混匀喷周到,不利于药剂效果的发挥。正确的方法是在保证亩用药量的前提下,亩用水量应在45~60升之间,配药时如能加入展透剂效果更好。

5、加强防控,掌握用药次数

在具体防治过程中,要注意很多变化量,要根据菌源量多少,天气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来确定防治遍数。发病轻的可以喷一遍药。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第2次防治。第1次喷药后要及时检查效果,如效果不好的要及时喷第2次药。另外,喷药后遇雨,要在雨后及时补喷。

6、把握重点,坚持一喷多效

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小麦赤霉病防治用药次数

用药次数也会影响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虽然用药次数谁也没有一个标准,同时打药的次数没有固定,这个时间就要综合考虑菌源量、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两次防治,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第一次用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药剂,可以更好的控制病菌的蔓延,减少损失

关于小麦赤霉病防治用药次数,小麦赤霉病防治六大原则,农技之家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在此提醒广大麦农们,对赤霉病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要全面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特征,掌握发病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期,选对防治药剂并正确应用,可将病害损失降到最低。

    标签: 赤霉病 小麦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