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

编辑:Georg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马铃薯瘟,是一种流行性强、具毁灭性的病害,是我县冬种马铃薯最重要的病害。近年来,随着我县冬种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也逐渐加重。我县今年冬种马铃薯面积达2万多亩,生长期在11月至翌年4月份,后期正值春季阴雨天气对抗病性较差的品种极易造成晚疫病流行,为此,了解晚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及规律,采取积极对策进行综合防治,是保障马铃薯丰产丰收的重要途径之一。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

一、症状:马铃薯晚疫病可危害马铃薯叶片、叶柄、茎和块径。在叶片上,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褐绿斑点,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甚至扩展达整个叶片,并可沿叶脉侵入叶柄及茎部,形成褐色病斑,病斑边缘界限不明显。在暗褐色病斑边缘长出一圈白色霉层,叶片背面最为明显。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焉下垂,全株变黑呈湿腐状。薯块受害时,形成淡褐色不规则的小斑点,稍凹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变褐坏死,最后病薯腐烂。

二、病原菌: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tans(Mont.)de Bary]属藻状菌纲,霜霉目。菌丝无隔,在寄主细胞间生长,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料。病斑上白霉既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三、传播途径:晚疫病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种薯中越冬成为下一季主要初侵染菌源。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此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田间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当夜间较冷凉,气温为10℃左右,重雾或有雨,促进菌丝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较温和,16℃-24℃,伴有高湿,则促进孢子囊迅速萌发、侵入以及菌丝的生长发育,病害极易流行。马铃薯现蕾开花阶段是晚疫病侵染发生与流行的最佳时期,在我县冬种马铃薯主要发病时段是在2-3月份。

四、防治方法:晚疫病的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为主,药物防治为辅,实行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这是一项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近年来,我县马铃薯生产上选用推广的如中薯3号、克新3号、克新18号等多个脱毒品种,具有较强抗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晚疫病的蔓延。

2、加强栽培管理。于苗期、封垄期分别及时培土,减少病菌侵染薯块的机会;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在雨后后及时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减少晚疫病流行发生的可能;发现病株时应立即拔除深埋。

3、药剂防治。在发病前进行喷药防治效果比较好,作预防性喷药时,第一次应在马铃薯封垄之前,以后每隔2-3周喷一次。发病后,每隔5-7天喷药1次,连喷2-3次。药剂可选用金雷多米尔、安克锰锌、甲霜灵猛锌、百菌清等,药剂要交替使用以减少抗药性。在中心病株出现后,或现蕾期至开花期,每亩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200-250g的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