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病害农药防治方法大全内容如下:
一、褐斑病该病主要为害叶,叶柄,花梗,萼片。在夏末因湿度大发生更为严重。
1、症状:叶片发病初期边缘有不明显的紫褐色小斑,然后扩大成3~4毫米的不定形的斑点,逐渐扩大使全叶片变暗褐色,最后是黄褐色枯死。
2、发病规律:该病菌发育适合温度为28~30℃,被害叶或土壤中病组织中的分生孢子器越冬,到第2年4~7月间放射出分生孢子,由空气传播病。在4月旬平均温度近16℃时可出现新的病斑,在25~30℃时病最重,6~7月发病率高,在北方9月份病也较重。各品种抗病能力不同。
3、防治方法:在病害形成之前及时摘除老叶,病叶;选用抗病品种。药物防治是在开始发病前,每亩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3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药液浸苗。定前先把老叶,病叶摘除。
二、灰霉病主要为害果实,也侵染花瓣,萼片,果柄,叶和叶柄等。接近收获期发病更重。
1、症状:果实发病初期呈淡褐色油浸状小斑点,以后加速扩大到全果实。使果软化并在表面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不久菌丝顶端长出灰色粉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未成熟果干僵变为干腐。花辩受害变为黄褐色。果柄和叶柄感病产生褐色病斑,花,果,叶枯死。
2、发病规律: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病害,草莓多年连作发病更多,分生孢子在阴天,雨天的次日早晨传播,晴天不飞散。密植不透风易发生病害,所以及时摘除老叶有利通风。
3、防治方法:此病主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防止植株徒长,适当密植,要施完全肥,追肥不宜过晚;避免草莓田连茬;及时摘除老叶,病叶,集中深埋,生产后的老株拔除集中烧毁。大棚或温室温度高时经常通风,灌水适量,不宜多。露地栽培要挖排灌沟,做到雨后田干,降低湿度,及时采收,防过熟发病;药剂防治,一般在现蕾到开花期进行。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天1次,共喷3次。4月中下旬喷50%福美双6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50%扑海因500~7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等。
三、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花、果、果梗和叶柄。
1、症状:叶片上卷呈汤匙状。花蕾,花瓣受害呈紫红色,不能开花或不能完全开花,果实不膨大,呈瘦长形;幼果不膨大,失去光泽,硬化;近熟期为害后无商品价值。侵染和发病以15~20℃最适合,在20℃左右孢子形成的多。空气湿度40%~80%发病重,春香,宝交早生,丰香品种比较抗病。
2、防治方法:栽培制度最好一年一栽,采收后老株全拔除集中烧毁。在生长季及时摘除老叶、病果、集中烧毁;合理施肥灌水,施氮肥不宜过多。大棚、温室要通风,灌水宜少。用药剂防治时,促成栽培不易用药,所以在定植前对幼苗进行防治很重要。半促成栽培铺膜前喷1次药,用灭瞒锰2500~3000倍液,7~10天喷1次。温室内如超过20℃时药液要稀,以防发生药害。采果后全园喷1次退菌特800倍液。冷藏栽培前用70%甲基托布律1000~1500倍液浸株5分钟。
四、叶斑病(蛇眼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
1、症状: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2、发病规律:带病菌叶片越冬,第2年春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发病。露地采收后多病。采苗畦和假植畦发病重。灌水多易发病。
3、防治方法: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发病初期用70%百菌清可湿性粉500~700倍液,10天后再喷1次。还可以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200克对水75千克喷雾。
五、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匍匐茎。
1、症状:在叶片上出现近圆形紫红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烟紫褐色,随后扩展全叶。出现轮纹状。其周围紫褐色,内部灰白或灰褐色,易破碎。叶缘发病易形成楔形大斑,褐变后逐渐枯死。病斑枯死部长出小黑粒。叶柄和匍匐茎形成紫红色,长椭圆形,微凹陷病斑,周围为红色。继续扩展全叶苦死。
2、发病规律:该病菌最宜发育温度为28~30℃。病叶带分生孢子器越冬。翌年4~7月间放出分化孢子由空气传播。大约4月旬平均气温16℃即可出现此病。25~30℃发病最重,6~7月进入发病高峰。北方9月发病重,降雨可以传病。
3、防治方法:选样抗病品种。摘去病斑老叶。开始发病用药剂防治,每亩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用药液浸苗,即栽植前把病叶摘除,然后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湿病苗,取出后定植。
六、黄萎病该病是草莓土壤病害,植株生长不良。
1、症状:幼叶畸形,叶变黄,叶表面粗糙无光:而后叶缘变褐色向内凋萎,直到枯死。
2、发病规律:温室和小拱棚栽培早春2~5月采收期间开始发病,秋季10~11月发病。外叶和叶柄产生长条形病斑,叶失去光泽,从叶绦和叫脉间开始变黄褐色萎蔫,干燥时枯死;新嫩叶变灰绿或淡褐色下垂,从下部叶片开始变成青枯状萎蔫直到全株死亡。植株死亡后地上部变为黑褐色腐败。与根腐病的区别是根中心柱维管束不变红褐色。
该病发育适宜温度为20~24℃,最低8℃以下,最高32~36℃。病菌在寄主残体内在土壤里越冬,病菌从根部侵入,沿导管上升引起病害。
3、防治方法:生产种植时应从无病区采种苗,与水稻田轮作。定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用氯化苦13.5~20升进行土壤消毒,或在高温季节温室密闭消毒;及早拔除病株;移植时用20%苯菌特1000~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1000~2000倍液浸根。
七、草莓根腐病(红心病或褐心病)草莓根腐病主要侵害根部。
1、症状:开始在幼根尖腐烂。至根上有裂口时,中柱呈现红色腐烂,可扩展到根颈。地上部病重时呈矮化萎缩或急性萎蔫。矮化萎蔫在定植后秋冬生长发育不良易引起该病。老叶边缘或全叶变红或赤褐色,有时幼叶变浅蓝色,继续发展时,叶片枯死。整株枯萎死亡。
2、发病规律:本病由土壤传播,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夏、在晚秋和初冬产生游动孢子,传染根尖,很快根中柱变红色。大水漫灌,在低洼处易发生此病。
3、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从无病区采种苗。或对土壤进行消毒。低洼地块应采用高畦栽培。
八、炭疽病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托叶,匍匐茎,花瓣,萼片等。
1、病状:新叶黄化或畸形,病斑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病状,稍凹陷。病斑包围匍匐茎或叶柄后,其上部枯死。
2、发病规律:该病发生适宜温度为30℃左右,最低10~15℃,最高35~40℃,病菌在叶片上于土壤里越冬,夏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当灌水或雨后病情重。
3、防治方法:应从无病区引钟、采种。用50%敌菌灵5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甲基代森锌5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