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知识问答

时间:2022-05-05 编辑:Juli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1、什么叫做肥料?
  凡是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土壤肥力而施入土壤而供给植物营养的物质都叫肥料。直接供给作物必需营养的那些肥料称为直接肥料,如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和复合肥料都属于这一类。而另一些主要是为了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从而改善作物的生长条件的肥料称为间接肥料,如石灰、石膏和细菌肥料等就属于这一类。然而,这两类肥料有时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如有机肥料既是直接肥料又是间接肥料。
  2、哪些营养元素叫做大量元素?哪些叫做微量元素?什么叫做“肥料三要素”? 什么是有益元素和超微量元素?
  植物生长发育必需上述16种元素,但对其需要量有很大差别,习惯上把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称为大量元素;把需要量少的,含量在0.01%以下的其余7种元素称为微量元素。植物对氮、磷、钾需要较多,而土壤又往往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经常要通过施肥来供应作物的需要,故称它们为“肥料三要素”。有些元素虽然不是必需元素,但它们对植物有一定的营养作用,这些元素被称为有益元素,如钛(Ti),它能够激活微量元素的活性,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同时对果实的增色有特殊的作用,还有钴(Co),它是非必需元素,但它是豆科作物根瘤菌固氮时必需的元素,因此它对豆科的生长有良好的影响。钠(Na)、硅(Si)、碘(I)、硒(Se)、锶(Sr)镍(Ni)、钒(V)等也是有益元素。超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很少的(在十万分之几以下)非必需元素,其中有些是有益元素,如硒、镉、汞等元素。
  3、什么叫做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就是要求施肥能达到下列三方面的目的:① 施肥能使植物获得高产和优质;② 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③ 改善土壤条件为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基础,即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4、什么叫做作物营养临界期、临界值和营养最大效率期?
  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与施肥效果关系最密切。
  营养临界期是指作物在某一个生育时期对养分的要求虽然数量不多,但如果缺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显著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对大多数作物来说,临界期一般出现在生长初期,磷的临界期出现较早,氮次之,钾较晚。所以在生产中常用磷肥作种肥以保证作物生长初期获得足够的磷素。氮的营养临界期,水稻在三叶期和幼穗分化期;小麦、玉米在分蘖初期和幼穗分化期。钾的营养临界期,水稻在分蘖初期和幼穗形成期。据研究,水稻分蘖期钾含量在1.0%以下时则分蘖停止;在幼穗形成期如含钾量在1.0%以下,则每穗粒数显著减少。
  临界值是作物体内养分低于某一浓度时,它的生长量或产量显著下降,并表现出养分缺乏症状,此时的养分浓度称为“营养临界”值。如上述的水稻分蘖期和幼穗形成期钾的临界值就是1.0%。
  在不同时期所施用的肥料对增产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有一个时期肥料的营养效果好,这个时期称为营养最大效率期。也就是各单位养分获得的经济产量最高。最大效率往往与作物需要养分最多的时期相一致。据研究,豌豆最大效率期是在它生长15—40天时间;茄子是从开始结果到盛果期;玉米在喇叭口形成至抽雄时是氮、钾最大效率期限 ,开花至乳熟期是磷的最大效率期。
  各种作物的营养最大效率期是不同的,我们可通过田间试验确定。方法是将作物生育期划分成几个明显不同的阶段,然后每个阶段施同量的肥料,看哪个阶段的经济产量最高,那个阶段就是营养最大效率期。
  5、什么叫做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占肥料中该种养分总量的百分数。 利用率可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按下列公式求得:
  施肥区作物体内该元素的吸收
  量-无肥区作物体内该元素的中吸收量
  肥料利用率(%)=————─────────────────×100
  所施肥料中该元素的总量
  在目前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下,化肥的利用率大致在以下范围:氮肥为30—50%,磷肥10—15%,钾肥40—70%。
  6、什么叫做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率是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提出来的。他曾说过:如果土壤中某一种必需养分不足,或者缺乏的时候,即使其他养分都存在,这种土壤仍将成为不毛之地。也就是说,在某种土壤中限制产量的因子是其中最为不足的一种养分。最小养分律提醒我们,在施肥时应找出最影响作物产量的缺乏养分,以及各种必须养分之间的适当比例的关系。最小养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解决了某种最小养分之后,另外某种养分可能上升为最小养分。
  7、什么叫要根外施肥?它有哪些优点?
  植物除了根部能吸收养分外,叶子及绿色枝条也能吸收养分。把含有养分的溶液喷到作物的地上部分(主要是叶片)叫做根外施肥,也就是叶面施肥。
  根外施肥的优点在于:
  (1)直接供给作物有效养分,防止在土壤中被固定或转化而降低肥效。
  (2)当要系的吸收力弱时进行根外施肥,作物容易吸收到养分。如水稻生长后期叶部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会收到良好效果。
  (3)叶片对养分的吸收及转化比根快,能及时补充作物对养分的需要。例如,尿素施于土壤中一般需4—5天后才见效,但根外喷施往往1—2天后就见效。所以在防治缺素症时采用根外施肥效果好。
  (4)根外施肥适宜机械化并经济有效。根外施肥的用量通常只有土壤的10%左右,许多肥料特别是尿素可与许多农药混合同时喷施。节省时间和劳力;如用机械喷施效率高见效快。在果树、茶树和蔬菜栽培中采用根外施肥最适合。
  8、根外施肥要注意哪些问题?
  (1)叶片湿润时间尽量长。根外喷施后叶片湿润时间越长,植物吸收的养分越多。因此,一般选择下午4时以后,或上午九时以前喷施较好,中午太阳猛烈和大风下雨都不适宜进行。如果是阴天则全天都可进行。
  (2)溶液要充分粘附在叶片上。一般使用性能较好的喷雾器;最好混合少量的“湿润剂”,如中性肥皂或海鸥洗涤剂(酸碱性强的都不适宜),浓度一般用0.1—0.2%,以促进养分透入叶内。
  (3)营养液的浓度和酸碱度要适当。在允许的浓度范围内溶液浓度越大越有利于叶部的吸收,并可减少配制过多的溶液,浓度太大会灼伤叶片并妨碍吸收。各种作物能忍受的浓度是不同的,一般禾谷类作物可浓些,豆类、果树等双子叶作物可稀些;幼嫩植株可浓些。一般大量营养元素的盐溶液浓度大致为0.2—2%,微量元素的盐溶液大致为0.01—0.1%(或者纯养分浓度0.01%)。
  营养液的酸碱度一般要接近中性,过酸过碱都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溶液过酸过碱应用稀酸或稀碱调节至近中性,如果溶液中的主要养分是阳离子则可把溶液调至微碱性。如果是阴离子(如硝酸根和磷酸根等)则可调到微酸性。因为这样有利于作物对这些离子的吸收。
  (4)溶液要喷在叶背上。因叶背的气孔多,组织又较疏松,养分容易渗入,而且叶背溶液干得慢,如是禾谷类作物也可两面喷,因叶面也有不少气孔。如果喷施一些在植物体中不易移动的养分,如硼、钙、铁、锰、钼、锌,一般要注意喷在新梢新叶上。由于根外施肥应进行两次以上,可隔7—10天喷一次。
  最后还须指出,根外施肥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毕竟作物从其中吸收的数量仍然很少,而且考虑到我国当前机械化程度不高,能源不足,完全用根外施肥代替土壤根际施肥是不适当的,特别是大量营养元素,还是应该以土壤施肥为主,根外施肥为辅助相结合的方法为适宜,为了销售叶面肥而任意夸大叶面施肥而代替土壤施肥的宣传都是不科学的。
  9、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可能缺乏微量元素?
  作物缺乏微量元素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有效性的微量元素含量太低,其次是由于离子抗拮关系而诱发作物缺乏微量元素。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pH值,在中性以上的条件下,硼、锌、铁、锰、铜的有效性下降,有可能使作物缺乏这些微量元素,所以石灰性土壤容易出现硼、锌、铁缺素症;在酸性的情况下以上微量元素的有效性较高,但在南方由于雨水较多,容易淋失,特别是砂性较大的土壤也会出现这些微量元素缺乏症;在施用石灰较多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诱发作物出现缺素症。此外,在酸性红壤上钼的有效性低,有可能出现缺钼症;而在中性以上的土壤中钼的有效性提高,一般不会缺钼。
  10、什么叫做配方施肥
  所谓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含量及其供肥性能,以及田间肥料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提出氮、磷、钾、钙、镁和微量元素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措施。
  配方,即是根据土壤、作物需肥情况,产前定肥、定量,肥料配方中,应包括一定数量的有机肥,以保持地力稳定和提高供肥水平。施肥,就是根据配方确定的肥料品种、用量与土壤和作物的特性,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的比例、次数、时间、用量和施肥技术。

    标签: 肥料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