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福寿螺需谨慎

时间:2023-07-29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热带和亚热带物种,20世纪70年代后从不同地区陆续进入我国养殖,由于人们对福寿螺的繁殖特点、生活特性和利用价值缺乏应有的了解,远涉重洋盲目引种、养殖,结果事与愿违---福寿螺毫无养殖价值。人们只好纷纷放弃人工养殖,随后便任其在野外自生自灭。殊不知,这样一来却若“养虎成患”,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由于福寿螺惊人的适应力和繁殖力,不久“美名”福寿螺露出它了的狰狞面目---迅速扩散于河湖与田野,因其食量大,食物种类繁多,能对各种作物如水稻、蔬菜及莲藕等水生植物造成为害,并形成极难控制的优势种群,成为江南水乡各地农业生产上的新的有害动物。


  福寿螺的生活习性:福寿螺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流及水田等处。成螺底栖性,食性杂,每年4月~6月和8月~10月是福寿螺产卵和孵化高峰期,也是成螺和高龄幼螺集中危害的盛期。它适应于农田、池塘、河沟等各类淡水水域中繁殖生长,一年可多代繁殖,种群发展极快。1年产卵2400~8700个,孵化率约90%,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虽是水生种类,却可在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土中休眠度过6~8个月,一旦有水,又再次活跃。福寿螺生活史分为卵、幼螺和成螺三个阶段。雌雄交配后,受精作用在体内进行。产卵部位主要在离水面10~20cm杂草丛、作物植株或沟渠石壁上。初孵幼螺脱落于水中即能浮游觅食、独立生活;成螺产卵次数多,产卵量大,每交配一次可连续产卵10多次。成螺喜栖于土壤肥沃、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流水缓慢的河沟或水田等生态环境,白天多沉于水底和附在河边,或聚集在水生植物下面,夜晚寻食。


  福寿螺的危害特点:⑴福寿螺所到之处能迅速改变栖息地生物环境的面貌,造成其他水生生物种群的快速崩溃,破坏水体生态平衡;⑵福寿螺进入稻田对水稻危害极大,农田插秧后不到几天,沟港渠道等水域的福寿螺就会涌入稻田,可在短时间内把秧苗吃了个精光,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⑶福寿螺食性杂、危害连藕,幼螺可从叶底啃食浮贴水面的荷叶,致使荷叶叶片穿孔或缺刻,严重时叶片被啃食得千疮百孔,难以抽离水面。福寿螺还危害水仙花、兰花等各种水生植物,成为中国南方水域的一大患害;⑷福寿螺不仅排泄物会污染水体,同时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煮熟的螺肉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引起嗜红细胞脑膜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福寿螺的防治技术:为有效地遏制福寿螺的危害,各地应根据它的发生情况,采取以人工防治为主,放鸭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的方法,治早治了,尽可能地把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一是人工防治:⑴集中劳力突击进行几次摘卵、捡螺,并集中销毁;春、秋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在稻田中插些竹片、木条等,引诱福寿螺在这些竹片、木条上集中产卵,每2天~3天摘除一次卵块进行销毁;平时结合农事操作捡螺,消灭卵块。⑵冬季结合田间管理,清除淤泥、杂草,破坏福寿螺越冬场所,降低存活率,减少残螺量;重点田块、河边拦网,防止福寿螺顺水传播。⑶结合水旱轮作和深翻土地等农事活动,直接或间接杀死成螺。


  二是放鸭防治:利用鸭子喜食幼螺的习惯,在水稻收割后,对福寿螺密度较大的田块、沟渠,可放养鸭群,让其反复轮回进行地毯式排查吞食幼螺,以有效地压低幼螺数量,减轻危害损失。


  三是化学防治:当稻田每平方米平均有螺20头~30头以上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一般每亩可用5%“梅塔”或“螺斯”0.5千克颗粒剂拌细砂5千克~10千克撒施。也可用用70%杀螺胺WP每亩30~40克(或50%杀螺胺乙醇胺盐WP每亩60~80克,或25%杀螺胺乙醇胺盐WP每亩120~160克)喷雾或拌成毒土撒施。另外,撒毒土法每亩还可用6%四聚乙醛G40~60克;喷雾法每亩可用45%三苯基乙酸锡WP40~60克等。无论是喷雾法还是撒施毒土法,施药后都要保持3厘米~4厘米水层5天~7天,以提高杀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