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北方地区广泛分布。为害葫芦科、豆科、茄科、菊科、伞形花科、十字花科、锦葵科等100多种蔬菜和花卉,尤以葫芦科、豆科、茄科、菊科作物受害严重。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大棚蔬菜白粉虱的为害特点、特征特性及防治方法,为做好防治工作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一、为害特点
成虫和若虫吸食寄主植物的汁液,致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同时,分泌大量密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污染叶片和果实,严重时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此外,还传播多种病害。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5 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色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背合成屋脊状。翅端半圆形,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卵长约0.2 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 mm,从叶背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时淡绿色,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表面有蜡粉。一龄若虫体长约0.29 mm,长椭圆形,二龄约0.37 mm,三龄约0.51 mm ,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四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 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中央略平,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三、生活习性
温室白粉虱在北方温室内繁殖为害,无滞育和休眠现象。繁殖适温为18~21℃,发育历期:18℃31.5天,24℃24.7天,27℃22.8天。各虫态发育历期:24℃卵期7天,一龄5天,二龄2天,三龄3天,伪蛹8天。在温室生产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一代。成虫羽化后1―3天交配产卵。平均每雌产卵142.5粒。也可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寄生植物打顶以前,成虫随植株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因此,各虫态在作物上自上而下的分布为:成虫、新产绿卵、变黑卵、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伪蛹、新羽化成虫。卵以卵柄?钠?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开始营固着生活。据观察,温室白粉虱可通过风口近距离随季节气温变化往返迁移。冬季在温室作物上繁殖为害,春季通过温室通风或菜苗进入露地,深秋少量成虫经风口飞回温室。种群数量由春到秋持续发展,夏季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秋季达数量高峰。冬季温室持续生产瓜果类喜温蔬菜,春末夏初即形成为害高峰。由于北方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白粉虱周年发生,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清除虫源和培育无虫苗非常重要。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可据此进行诱集防治。主要天敌近20种。草蛉类为最主要捕食性天敌,其次是微小花蝽和东亚小花蝽。寄生性天敌主要有中棒蚜小棒和丽蚜小蜂。主要寄生菌为玫瑰色拟青霉和蜡蚧轮枝菌。
四、防治方法
1.实行非喜食寄主蔬菜轮作,避免适生寄主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混栽套种。收获后彻底清理田间杂草和植株残体,妥善处理或高温发酵沤肥,减少田间虫源。
2.培育无虫苗,把育苗和温室生产分开。育苗和移栽前彻底熏杀残余虫口,风口用防虫网隔离,控制外来虫源。
3.采用挂黄板诱杀或架黄盆诱杀。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将黄板套上塑料膜外涂机油或黏虫胶,挂在棚室内诱杀成虫,并定期更换塑料膜和涂黏虫胶。也可用黄盆盛清水,内放一定量洗衣粉,支放在田间,高度略低于植株生长点,诱杀成虫。注意定期清除表面漂浮的成虫和换水。
4.药剂防治。由于白粉虱世代重叠,各种虫态同时存在,目前尚无兼杀所有虫态的药剂。一种药剂防治需连续几次,并根据各虫态垂直分布规律重点针对相应虫态,以确保防治效果。可选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2000~3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2000~3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3000~5000倍液、5%农梦特乳油1000~2000倍液、25%优佳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3%莫比朗乳油1000~2000倍液、40.7%乐斯本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虫情严重时可选用2.5%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与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混用。保护地内可选用22%敌敌畏烟剂7.5kg/hm2 熏烟防治。也可采用常温烟雾机施药防治。此虫对药剂易产生抗性,生产防治需注意轮换交替用药。
5.生物防治。保护地内白粉虱成虫低于每百株50头时释放丽蚜小蜂“黑蛹”300~500头,10天左右放1次,连续放蜂3~4次,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种群增长,寄生率可达75%以上。放蜂期间可施用25%来螨锰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白粉虱的成虫、若虫和卵,而不影响丽蚜小蜂的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