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为松科落叶松属的落叶乔木,寿命长、生长快、耐腐朽、木材坚实,抗压抗弯能力强,经济价值高。不仅是电杆、枕木、桥梁、矿柱、建筑等用途的优良用材,更是以其树形挺拔、冠形美观、抗烟能力强等特性,成为一些地区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对于落叶松来说,危害幼苗生长的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猝倒病)、蛴螬、蝼蛄等,及时有效的进行科学防治,是保证落叶松良好正常生长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落叶松立枯病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
发病原因
发病源主要有侵染性病源和非侵染性病源和两大类。侵染性病源主要是以丝核菌、镰刀菌、腐霉菌三种为主,侵染性病源是苗木发生立枯病的重要原因;非侵染性病源主要是由苗圃内长期积水,土表板结,地表温度过高引起根颈灼伤等情况下发生病害。另外,播种时覆土过厚也是导致立枯病高发的因素之一。
发病规律
立枯病多发生在五、六月份,地温20℃左右,病程时间较长。圃地、土壤的温湿度条件直接关系到苗木立枯病的发生、发展和蔓延,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原因。圃地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粪肥腐熟不彻底,及异常气候条件,如旱、涝、霜、冻等育苗环境,都易引发病害高发。播种待种子发芽后,遭遇低温多雨天气,连日阴天、长期积水、缺乏光照,导致圃地内空气、土壤湿度较大;未与大豆、马铃薯、瓜类、番茄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科学轮作,也是导致病害高发的重要因素。苗木病虫害的发生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充分掌握其发病规律,既有利于提前进行预防,更有利于提高综合防治的效果,大大降低了圃地的损失。圃地发生立枯病,多呈块状或片状缺苗,一般可造成20~80%的减产。
发病症状
苗木不同发病期所表现的症状也各有不同,可分为猝倒型、根腐型和立枯型。
1、猝倒型。幼苗出土后,因苗木茎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尚未木质化,角质层和木栓层还未形成,极易受到致病菌的侵害而引起发病。病菌从根茎入侵,发病初期会出现褐色病斑,发展后病斑逐渐扩大,表现为水渍状。进一步发展后,病菌在苗颈组织内不断扩展蔓延,使幼苗地表根茎部出现轮状腐烂状,导致幼苗迅速倒伏枯萎。猝倒型典型的发病特点是苗根腐烂、茎叶枯黄。
2、根腐型。根腐型是种子或苗芽在未发芽破土前受病菌危害,侵害种芽组织,被害芽苗周围的土壤呈轮状菌丝体,导致腐烂,出现缺苗现象。
3、立枯型。立枯型是在苗木木质化以后,根皮组织受病菌侵害,造成根部组织迅速腐烂坏死,导致幼苗地上组织缺水、养分缺乏而萎蔫,但直立不倒伏。
防治措施
对落叶松幼苗立枯病要遵循综合防治的原则,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圃地选择。尽量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宜过高的砂质土壤作为苗圃地。土壤不宜过于黏重,前茬不宜是马铃薯、瓜类、茄子等作物。选好圃地后精细整地,科学施加基肥,基肥要充分腐熟腐透,避免施入带菌基肥,增加发病几率。
2、备种。做好育苗计划,建议采用隔冬埋藏的种子或将种子低温处理,促使种子在萌发前完成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播种前做好备播准备,精细挑选种子,剔除杂质。为防止种子腐烂,可用0.1%高锰酸钾进行种子消毒。低温处理后期要注意保持种砂温度和含水量,温度宜控制在10℃以内,含水量宜控制在5%。
3、土壤消毒。科学有效的进行土壤消毒,是预防幼苗立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可用0.5%高锰酸钾、五氯硝基苯、1.5%的漂白粉、5%的明矾、0.25~0.5%福美双、代森锌等与沙子拌均拌匀,然后一半均匀撒在苗床上,一半用于覆土。
4、苗期预防。幼苗破土后应及时喷药防治,用于苗期防病的药物有波尔多液、5%明矾水、代森特、30%的苏化911乳油300~500倍液等,8~10天喷一次,连喷3~5次。要按照说明控制好药液浓度,可先淡后浓,雨天不宜喷施,喷药后如遇下雨要雨后补喷,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