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黄蓟马如何防治,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时间:2023-04-06 编辑:Burk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豆黄蓟马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大豆嫩叶、花器及嫩荚,严重发生时能够造成大豆减产20%~25%以上。因此,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该虫害的关注。那么,豆黄蓟马如何防治呢?豆黄蓟马防治措施有哪些呢?今天小编将带领大家一起详细了解一下豆黄蓟马防治的相关知识:

1、为害症状

豆黄蓟马从大豆出苗到结荚期都可发生危害。成虫和若虫均危害大豆叶?花器及嫩荚,以大豆苗期危害严重,利用其锉吸式口器,锉破叶片表皮,吸食汁液形成枯点。豆黄蓟马初孵若虫喜群集取食,成虫行动活泼,能弹跳,但飞翔力极差。成?若虫怕光?趋嫩,白天多躲在叶背面或刚长的嫩叶上,特别悬在花器内取食危害。从始发期到盛发期,约需4~5d,蓟马就可蔓延全田。大豆幼嫩叶片被害后,叶皱缩变形,扭曲,叶色褪绿。严重的叶面出现灰白色斑点,叶片局部枯死;生长点被害,植株出现多头现象或停止生长,逐渐枯死;大豆生长后期花器被害,造成落花?落荚,对产量影响很大。

2、识别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1~2mm,黄色各腹节间褐色。触角7节,黄棕色,第3~4节有叉状感觉锥,前翅略黄,前缘鬃21根,前脉端鬃5根,后脉鬃11根,足淡黄色;雄成虫体长约0.6mm,淡黄色,其他特征与雌虫相同。

卵:肾形近无色,产在大豆叶脉内。

若虫:可分四个龄期,基本与成虫相似,但无翅。一龄若虫体长0.3~0.4mm,初孵近无色,复眼红色,几小时后体色变黄;二龄若虫体长0.6~1.0mm,体黄色,触角4~7节紧密连接在次一节;三龄若虫,体白色呈透明状,出现翅芽,行动迟缓,称前蛹;四龄若虫,体白色,不行动,称拟蛹。

豆黄蓟马如何防治,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3、发生规律

豆黄蓟马在我省一年发生5~6代,各世代历期因发生时期不同而有差异,第1代历期长,平均34d,第三?四代因气温高?历期短,平均15~16d,生殖方式常为孤雌生殖,也进行两性生殖,故田间常见多为雌虫。以成虫在蓟等杂草上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越冬成虫陆续出现,先在小蓟上取食为害,5月下旬转移到刚出苗的大豆上为害,6月初豆苗上数量渐增,6月中旬越冬成虫出现量达到高峰,其后豆田中蓟马成虫和若虫混合发生。6月下旬到7月下旬达为害盛期,大豆受害最严重。7月中旬以后,大豆植株长大,受害相对减轻。9月中旬大豆成熟,迁回到小蓟上越冬。

豆黄蓟马的发生与危害常受气候的影响,一般地温暖干旱利于其大发生,低湿多雨对其发生不利。发生多少还与栽培条件有关,早播田比晚播田发生重;地势低洼虫量发生重;早熟和小粒型品种易引虫。

豆黄蓟马如何防治,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4、综合防治

防治原则:虽然化学杀虫剂能有效防治蓟马,但长期单纯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导致蓟马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大量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和威胁人畜的健康。因此对豆黄蓟马的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法,使豆黄蓟马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

4.1防治时期

豆黄蓟马的两次危害高峰期分别在幼苗期和开花期,因此,田间防治应重点在苗期和花期害虫发生前或初期进行。幼苗期调查平均每株成虫量达到3.3头,就应采取防治措施,尤其持续干旱少雨天气,更应及时防治。

4.2防治策略

4.2.1农业防治 大豆收获后及时进行翻耕,冬春及时清除豆田内外杂草,消灭其孳生及越冬场所,可降低越冬虫量,减少第二年该虫基数;实行大豆与非寄主作物轮作,由于豆黄蓟马飞翔能力差,远离上年豆田种植大豆,切断害虫食物链,可减轻危害;加强田间水肥管理,使植株生长旺盛,可减轻蓟马危害;干旱年有条件的地块进行喷灌,可减少豆田蓟马发生。

4.2.2 化学防治种子处理:50%辛硫磷乳油2kg或75%辛硫磷乳油1.5kg,对水10kg,充分混合后,拌人1 000kg大豆种子,拌匀晾干后即可播种。

田间防治:幼苗2~3片复叶,平均每株成虫量达到3.3头,应立即开始防治。花期密切注意田间虫情,单株虫量在30头左右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药剂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对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50%喹硫磷乳油?20%灭扫利菊酯乳油2000倍稀释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5%来福灵菊酯乳油4000倍稀释液,0.025%的伏杀磷?西维因和硫丹田间喷雾,可有效防治蓟马。喷药时要做到均匀,尤其是叶背面更要喷到。

4.2.3物理防治成虫发生期,有条件的地区也可根据需要,及时在田间使用佳多振频式杀虫灯或黑光灯等方法诱杀成虫,以达到降低豆黄蓟马种群密度减轻危害的目的。

4.2.4生物防治豆黄蓟马的天敌有蜘蛛?横纹蓟马?小花蝽等,因此在防治其它大豆害虫时尽量使用选择性杀虫剂,或减少施药次数等来保护天敌,使天敌的种群维持在一定水平,以便控制蓟马种群数量急剧上升。

    标签: 蓟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