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病虫害的症状 病原 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

编辑:Dinah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芡实是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植物, 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在我国南北方均可种植。芡实生长过程中同其他水生蔬菜一样,会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和害虫的为害,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生长。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主要芡实病虫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芡实病虫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


1、芡实主要病害


1.1 斑腐病


症状:又称黑斑病,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叶片病斑圆形、多角形至不定形,发病初期叶面呈现水渍状湿腐,后转至暗绿色,最后呈黑褐色软腐,有时具有轮纹,直径3~4 mm,最大可达8~10 mm,湿度大时,斑面常生淡灰褐色霉层。受害叶部极易腐烂穿孔、破裂或脱落,从而导致叶片残缺不整,受害严重的叶片大部分变黑腐烂;病原菌也可侵染花梗,花梗受害后出现黑褐枯萎。病轻者果实籽粒小而少,质地差,味道欠佳;感病重者果实籽粒少或无,一般可减产20%~25%,甚至60%以上。


病原:为睡莲拟叉梗霉Dichotomophthoropsis nymphaearum (Rand)M.B.Ellis = Helicosporiurn nymphaearum Rand =Helicoceras nymphaearum(Rand)Linder),旧称睡莲角卷霉,卷喙旋孢霉,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孢科旋孢霉属。子实体在叶片上表面,无子座,分生孢子梗直立线状,单生或数枝丛生,少分枝,其隔膜1~3个,顶端膨大,具2~4叉突起,近无色至淡色;分生孢子细长,两端钝圆,其分隔10~20个,在分隔处有明显缢缩,上部弯曲或卷曲成“发条”状,可卷旋1~3圈,孢璧不平滑,具微小刺突,孢子橄榄色至黑褐色.大小为(l0~18)μm×(112~232)μm。该菌在PDA培养基上分生孢子梗长达150μm,产生褐色小菌核。


发病规律和条件:该病原菌以菌丝或厚垣孢子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易发病。该病5月开始零星发生,7月为盛发期,8月下旬发病程度有所减轻,发病期可延至10月。


1.2 炭疽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至椭圆形,褐色,直径2~7 mm,后扩大并相互连接呈不规则斑块。病斑褐色至红褐色,中部色较淡而略下陷,边缘色较深而稍隆起,斑面出现明显或不明显的轮纹。也可为害花梗,花梗病斑呈椭圆形或棱形,褐色稍下陷。


病原: 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Sacc 又名睡莲刺盘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真菌。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e(Stonem.) Spauld.et Schrenk ,为子囊菌的小丛壳属。病菌的分生孢子盘浅盘状,生于寄主植物角皮层下、表皮或表皮下,分散或合生,不规则开裂,刚毛鲜见,短刺状,直或稍弯,黑褐色,末端尖钝,具2~3个分隔,基部连着一个近球状的膨大细胞;分生孢子梗从菌丝层或子座生出,常不分枝也不分隔,密集成栅栏状,产孢细胞瓶状;分生孢子常埋于胶质中,初无色,后变褐色,短圆柱形至近椭圆形,多数孢子中具1~2个近透明的油球,个别为3个,孢子大小为(12.8~24)?m×(3~5.5)?m。,以14.5?m×4.9?m的居多。


有性阶段的子囊壳近球形,基部埋在子座内,散生,咀喙明显,孔口处暗褐色,大小(180~190)?m×(132~144)?m;子囊棍棒形,单层壁,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48~77)?m×(7~12)?m,未见侧丝;子囊孢子单行排列,无色单胞,长椭圆形至扁圆形,直或微弯,大小(15~26)?m×4.8?m.


发生规律和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随病残体遗落在种植田中存活越冬,也可在田间病株上越冬。条件适宜时,病菌分生孢子盘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风雨、灌溉水及害虫(食根金花虫与蚜虫等)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与再侵染。分生孢子在10~35 ℃萌发,20~28 ℃萌发势强,孢子萌发最适相对湿度为100%,适应pH 3~11,pH 4~8发芽率高,51 ℃经10 min致死。


高湿高温,雨水频发的年份和季节有利于发病;连作地的田块发病重;偏施过施氮肥,植株体内游离氨态氮过多,抗病力降低也易于感病、发病。


1.3 叶瘤病


症状:发病初期受害叶面出现淡绿色黄斑,然后逐渐隆起肿大呈瘤状,直径4~40 cm,高2~8 cm,瘤形不规则,黄色,上有红条纹或红斑。后期瘤状物腐烂或开裂,散发黑褐色的球形孢子球,可漂浮传病。瘤状物过大时,可使整片芡叶下沉,且芡实花果不能出水,造成减产。


病原菌:为暗淡实球黑粉菌Doassansia opaca Setch,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实球黑粉菌属真菌。冬孢子堆着生于寄主叶上,偶尔也着生于寄主子房内,并长期埋藏在寄主组织内。很多冬孢子集结成大型的孢子球,坚实,孢子球近球形至椭圆形,(157~290)?m×(105~248)?m,外包着一层不孕细胞。孢子圆形至椭圆形,(11~16.5)m×(9~12.5)?m,壁平滑。


发病规律和条件:多在7-8月高温多雨季节发病。


2、芡实主要虫害


2.1 长腿水叶甲


又名稻根金花虫、莲根叶虫、长腿食根叶甲、稻根叶甲、稻食根虫,其幼虫叫地蛆、藕蛆、食根蛆、车兜虫、饭米虫、饭豆虫、下涝虫等。


拉丁学名: Donacia provosti (Fairmaire) ,属鞘翅目叶甲科。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四川、贵州等省份。


寄主:芡实、莲藕、莼菜、茭白、水稻、矮慈菇、稗、眼子菜、鸭舌草、长叶泽泻等水生植物。成虫、幼虫均能为害作物,以幼虫为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甚。


形态特征:成虫为纺锤形绿褐色,基色淡棕色,有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体长约6~9 mm,宽2~3.2 mm。头部铜绿色到紫黑色;触角不完全棕色,一般各节基部棕红或淡棕,端部黑褐;前胸背板铜绿或全绿;鞘翅底色棕黄或棕栗,带绿色光泽,有的金绿、有的蓝绿;足棕红或淡棕,腿节背面后半部具金属深蓝色大斑;腹面被银色毛。头被细刻点及毛;额瘤隆起。触角第一节很膨大。前胸背板近方形,表面较光洁,具粗细不一的横皱纹。小盾片三角形,中纵区五毛。鞘翅表面光洁无皱纹,基半部刻点较端半部的粗。后足腿节较细长,基部细狭,中后部膨大,端部具一大齿。卵长椭圆形,长约1 mm,稍扁平,表面光滑,初产时乳白色,将孵化时淡黄褐色。卵常以20~30粒聚集成块,上覆白色透明胶体物质。幼虫体长9~11 mm,白色蛆状,头小,胴体渐向后肥大,稍弯曲,有胸足3对,无腹足,腹末有1对爪状尾钩。蛹为裸蛹,初呈黄白后转褐至黑褐色,外有红褐色的胶质薄茧,状似蝇类的围蛹。


生活习性:该虫在芡实田区年发生世代不详,以幼虫或蛹在土下有芡实须根的地方越冬,翌年15 cm处土温稳定在18 ℃以上,幼虫爬至土表为害,土温23 ℃为害最盛。一般是4-5月份幼虫开始为害。成虫在土中羽化,上爬浮出水面,产卵于芡实叶、荷叶、稻、长叶泽泻、鸭舌草等的叶面上,或眼子菜的叶背上。卵期6~9 d,长者11 d。卵常20~30粒聚集成块,上覆白色透明胶体物质。孵化最适温度20~27 ℃,多在中午或晚20时孵化,其中14-18时最多。孵化后,幼虫下爬入水钻入土中为害嫩根,幼虫期10个多月,成熟后形成薄茧化蛹,蛹期15~17 d,并在土中化蛹、羽化为成虫,即向上爬,浮出水面,在叶片上停息,经1~2 d后交配。交配1~2 d开始产卵,成虫寿命8~9 d,每雌平均产卵130粒。成虫有假死性,但行动活泼,受惊吓即贴水面飞遁,也能潜水而逃。


发生条件:主要发生在长期积水的沤水田、低洼田、池塘、湖荡中的芡实、莲藕等水生蔬菜田中。另外,眼子菜、鸭舌草多的田块,虫量多,受害重。


为害特点:是为害芡实最严重的害虫。主要以幼虫潜入泥土中集中根部为害,幼虫危害芡实时,以尾钩刺入根部,固着身体,再用口器咬根部取食,从而造成植株发育缓慢,叶片细小,发黄,大叶明显减少,花小,果苞生长缓慢,内结籽粒少、小。为害严重时,使根发黑腐烂,须根小而短,植株难于固定于泥土中而全株浮出水面。其花柄不能伸长,果苞即使授粉也无法在水中发育长大。


2.2 莲缢管蚜


拉丁学名为 Rhopalosiphum nymphaeae (Linnaeus) ,属半翅目蚜科。


寄主:为害第一寄主桃、李等;第二寄主莲藕、慈菇、菱角、芋、绿萍、睡莲、眼子菜、香蒲、川泽泻、芡实等水生植物。各地均有发生。


形态特征:成蚜有6个不同态型,其中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是常见的2个态型。无翅胎生雌蚜卵圆形,长2.5 mm,宽1.6 mm,卵圆形,褐色至褐绿色或深褐色,额瘤不明显,被薄蜡粉,胸腹背面具小圆圈连成的网纹,腹管长筒形,中部、顶部缢缩,端部膨大。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3 mm,宽1.0 mm,体背全骨化,长卵形;触角、头、胸黑色,腹部褐绿色至深褐色;额瘤不明显,腹管长筒形。 卵为长卵圆形,长0.55~0.71 mm,黑色。若蚜大多4龄,体形与无翅胎生雌蚜相似,但体小。成蚜有6个不同态型,其中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胎生雌蚜是常见的2个态型。


生活习性:一年多代。以卵在桃、李、杏、梅、樱桃等核果类枝条叶芽、树皮下越冬;北纬30°以南冬季温暖地区以无翅胎生雌蚜和若蚜在绿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上越冬,营孤雌生殖,属半周期生活型。越冬卵在第2年3月初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 ℃时孵化,在桃、李等植株上繁殖4~5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生有翅蚜迁至第2寄主植株莲、睡莲、芡实等水生植物上繁殖,到10月中下旬产生有翅雌性母蚜迁回越冬植株。


发生条件:温度适宜,高湿的环境繁殖快,为害重,高温干燥天气不利于繁殖发育。长期积水,植株生长茂密的田块蚜虫密度高。大雨对它有冲刷致死作用。蚜虫发育与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0~25 ℃,25 ℃以上生长受抑,繁殖缓慢,并转到潮湿的水生植物上越夏,33 ℃以上停止繁殖。


为害特点:成虫、若虫常成群密集于芡实的叶片、花柄上刺吸汁液,被害叶片发生黄白斑痕,重者叶片枯黄、卷曲皱缩,花梗凋萎。


芡实病虫害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


3、芡实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


由于芡实生长的水域面积大、水层较深,叶盘贴水而生,化学药剂喷施操作困难、药剂叶面附着量少,难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所以在防治上提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防治病害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治可传播病害的害虫。


3.1 农业防治


发生严重的田块实行水旱轮作,通过这种方式,使种植田的环境条件得到改变,可抑制病害与虫害的生长繁殖,减少病虫的发生率;有条件的冬季如能排干田水,进行冬耕冻垡,可杀死部分越冬病原菌和幼虫,减轻危害,此时还可对田土进行撒施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每667 m2常用量为80 kg左右;清除田间浮萍、绿萍等水生植物,还要特别清除眼子菜、鸭舌草等杂草,减少食根金花虫成虫取食及产卵场所;在生长季节注意清除受害病残叶片,深埋或烧毁;加强水肥管理,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在喷化学农药时可结合施用微肥和叶面营养喷施剂;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可用1%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洗种,晾干后播种。


3.2 化学防治


3.2.1 病害的防治


因芡实发病后再施药防治效果较差,所以提倡预防为主。本文所列的3种真菌性的叶部病害,时常可以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同时兼治,常用的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或25%多菌灵400~5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 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腈菌唑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约7 d喷洒1次,连续喷治2~3次。


3.2.2 虫害的防治


种植前结合施基肥,撒施50%辛硫磷颗粒剂(45 kg/hm2);定植后最迟于危害初期,结合追肥撒施90%敌百虫晶体(7.5~l5 kg/hm2拌细土或尿素撒施),或撒施茶籽饼粉(300 kg/hm2)来防治食根金花虫;可选用40%克蚜星乳油 800倍液,或35%卵虫净乳油 1 500倍液,或20%好年冬乳油 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氰戊菊酯)乳油 2 000~3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2 000~3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倍液,或喷施敌百虫400~600倍液来防治蚜虫。

    标签: 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