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蓝霜霉病为芥蓝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在保护地和露地生产中均造成为害。一般病株率常在20%左右,重病地块和棚室的病株可达100%,造成绝收。此病明显影响芥蓝的产量与品质,还为害多种其他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上,急待深入研究芥蓝霜霉病的发生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及抗性育种等措施。
1、病害症状
该病各生育期都发生,以苗期发病受害较重。主要侵染叶片,也危害留种株种荚。幼苗发病,在叶背面出现白色霜状霉,苗变黄枯死。
成株发病,叶片正面病斑初为淡绿、黄色或白色,后逐渐变为淡褐色不规则坏死斑;叶片背面初为灰褐色小点,湿度大时呈水渍状,后病部逐渐扩展成不规则灰褐色至灰白色凹陷斑,随后病斑上长出灰白色霉层,在高温下易发展成黄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变黄枯死。生长期中老叶受害后有时病原菌也能系统侵染进入茎部,在贮藏期间继续发展达到叶球内,使中脉及叶肉组织上出现黄色不规则形的坏死斑,叶片干枯脱落。
种荚受害,荚果病斑常呈紫黑色,性状不定,湿度大时斑面亦有稀疏白霉发生,受害严重时种荚籽粒半实或不实,荚果变小。
2、病原特征
病原菌为寄生霜霉或芸苔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 (Pers.) Fr.),异名P. brassicae Gumann,属鞭毛菌亚门霜霉属真菌。菌丝无色,无隔膜,蔓延于细胞间,靠吸器伸入细胞内吸取水分和营养,吸器为圆形至梨形或棍棒状。自菌丝上长出的孢囊梗从气孔伸出,常单生或2-4根束生,无分隔,无色,主干基部膨大,顶端2-5次分枝,长154.5-515μm,主轴和分技成锐角,其顶端尖锐、弯曲,每端长一个孢子囊。孢子囊为无色,长圆形至卵圆形,单胞,大小为19.8-30.9×18-28μm,多从侧面产生芽管,无游动孢子。卵孢子黄褐色,球形,表面光滑,单胞,长27.9-45.3μm,卵球直径12.4-27.5μm,表面皱缩或光滑,胞壁厚,抗逆性强,条件适宜时,可直接产生芽管进行侵染。该菌只能在活体上存活。
3、发病规律
病原菌无明显越冬期,主要以菌丝体在冬季生长的病株或其他寄主上为害过冬,或在窖藏的十字花科蔬菜种株上越冬,也可以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次年萌发侵染春菜,发病后,在病斑上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种子也可带菌,播种后侵染幼苗。病菌侵染后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气流在田间传播,使病害扩展蔓延。
4、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
孢子囊萌发温度8-12℃,侵入适温16℃,菌丝生长适温20-24℃。孢子囊形成、萌发和再侵染需要水滴或水膜,因而空气温度高低、结露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轻重。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较明显。
温度14-22℃,相对温度80%以上有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一般多露、连阴雨天、光照不足、保护地通风不良、连茬或间套种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容易发病,底肥不足、田间积水、生长衰弱的情况下发病尤为严重。
5、农业防治
5.1 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如中花芥蓝、绿宝芥蓝等比较抗霜霉病。
5.2 选择适宜的地块
选择土层深厚、地势高爽、排灌方便、富含有机质的地块种植。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2-3以上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5.3 种子处理
采用无病株留种并进行种子消毒,播种前可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4%,或用种子重量0.3%的25%甲霜灵可湿粉拌种,也可用35%甲霜灵+50%福美双+70%托布津5:2:1混合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4%。
5.4 及时清园
结合田间操作及时摘除病叶和拔除病株。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叶,做好田园清洁,并深翻土壤,减少田间菌源,对留种田更为重要。
5.5 加强栽培管理
实行高窄畦深沟栽培,合理密植;早间苗、早定苗,苗床注意通风透光;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适时追肥和喷施叶面肥,增强抗病力;适度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遇连续降雨天气,雨后及时喷药预防;田间操作避免碰伤植株。
6、化学防治
做好病害测报,发病初期或出现中心病株时,立即喷药控制。可喷69%安克锰锌+75%百菌清(1:1)1000倍液,隔5-7天喷1次,连喷3-4次。常用药剂还有4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6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400-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以上药剂交替使用,喷匀喷足。收获前15天禁止使用农药。
保护地内可用百菌清烟熏剂,用量3.75kg/hm2,烟熏时要关闭门窗,隔7天熏1次,连熏3-4次。也可选用5%加瑞农粉尘剂或5%霜霉清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15kg/hm2喷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