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黑枯病的症状 病原 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12-19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近年来,我国茄子黑枯病发生日趋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茄子的品质和产量,经济损失巨大,同时因不能对症下药导致滥施农药,既增大了用药成本,又不利于茄子无公害生产的健康发展。为科学地认识及防治该病,笔者对该病进行了系统调查,现将该病的发生特点、识别方法、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茄子黑枯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1 症状识别

  茄子黑枯病可侵染茄子的叶片、果实及茎秆等,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先出现灰褐色至灰黑色近圆形小点,后病斑颜色略有加深,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外多具黄绿色晕圈,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斑周缘变为深褐色至紫黑色,内部变为浅褐色,部分病斑形成轮纹,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出现灰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侵染果实时,果面先出现较多的水泡状隆起病斑,后病斑凹陷腐烂,严重影响茄子的品质。果梗及茎秆发病常产生凹陷或龟裂的近圆形病斑。

  2 病原鉴定

  茄子黑枯病的病原菌为Corynespora melonge—nae Takimoto,称茄棒孢菌,属半知菌亚门棒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细长,浅褐色至深黑色,分生孢子棍棒状,具1~16个隔膜,褐色至黑色。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2~28oC,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初期为白色,后期颜色加深为灰色。

茄子黑枯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3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及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第二年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侵染健康植株。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温室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严重,特别是夜间植株叶片上形成水滴的情况下,病害传播蔓延速度快。一般来说,5~6月温室内温度较高、管理不善时该病发生较重。

  4 防治方法

  ① 使用无病种子,或种子消毒处理。种子可用52℃温水浸泡30 min,再放人15-25℃温水中浸泡4-6 h后,捞出置于适温条件下催芽。

  ② 加强管理。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施足腐熟粪肥,增施磷、钾肥,勿偏施氮肥。

  ③ 生态调控。温室中应及时放风排湿,切忌灌水过量,防止高温高湿环境的出现,可有效抑制病害的发展。

  ④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2 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喷药防治时应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使用,以避免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标签: 茄子黑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