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育一号”大姜是莱芜市农科所近年来成功培育出的生姜新品种。它取材于莱芜大姜,是利用常规诱变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经CO60放射源辐射处理,诱导其变异,再用组培快繁技术,加速其繁育。从辐射处理的莱芜大姜种植田中选出目标单株进行种植复选,经过5年的连续筛选试验,成功选育出的性状优良而稳定的生姜新品种,取名为“辐育一号”大姜。该品种与莱芜大姜相比,主要优点为:1、单产高,增产幅度大。亩产高达4252.1kg(鲜姜5002.5kg),同等条件下比莱芜大姜增产18.7%。2、商品性状好,市场竞争力强。姜块大且以单片为主,奶头肥胖,姜丝少,肉细而脆,辛辣味适中。而莱芜大姜复片多,奶头小,姜丝偏多。3、姜苗少且壮。相同栽培条件下,地上茎分枝只有10~15个,而莱芜大姜一般有15~20个。地上茎较莱芜大姜粗壮。4、叶片开展,色深,抗逆性强。该品种叶片平展、开张,叶色浓绿。上部叶片集中,有效光合面积大。抗寒性强,进入10月份后,莱芜姜上部叶片明显变黄,而该品种仍维持绿色。5、姜根少且壮。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地下肉质根较莱芜大姜数量少,但根粗壮。该品种发展前景看好,姜块大,奶头少而肥,单片为主,商品性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重要价值。另外,该品种耐寒性强,可提早种植和延迟收获,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营养成分的积累,利于品质的改善。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提高产量,增强商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值,增加农民收入,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有着美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其栽培技术如下:一、整地施肥选择疏松而肥沃的土壤,即选择有机质丰富、松软透气、排灌良好的沙壤土或中壤土地块,土壤酸碱度以中性或微酸性为好(PH5-7)。姜的生长期长,要求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通常于前茬作物收获后,便进行秋耕,深翻25~30cm,第二年土壤解冻后,细耙1~2遍,将地面整细整平,播种前开沟做垄。一般按东西方向开沟,沟距60cm,沟宽25cm左右,沟深10~12cm。进行集中施肥,具体做法是:用窄镢沿姜沟南半侧开一条小的施肥沟,然后将基肥施在施肥沟中,亩用充分腐熟的厩肥6000kg、草木灰100kg、过磷酸钙25kg,使粪土充分混合均匀,再将姜沟整平即可进行播种。二、培育壮芽培育壮芽的方法可分为:晒姜和困姜、选种、催芽三个步骤:1、晒姜和困姜清明前后,从井窖内取出姜种,用清水洗去姜块上的泥土,晾晒1~2天。晒种的作用是:一方面是提高姜块温度,促使迅速发芽;另一方面是减少姜块中的水分,防止姜块腐烂。经过晾晒后,再把姜块置于室内堆放3~4天,姜堆上盖上草帘,促进养分分解,叫作困姜。经过2~3次晒姜和困姜,便可开始催芽。2、选种及处理选择无病、无损伤的较大姜块作种姜,每块重100g左右,具有1~2个壮芽,晒白口后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泡6h,之后捞出,用草木灰蘸伤口,以防姜瘟病。凡肉质变色、有水渍状、表皮易脱落的姜块已感病,不能作种姜使用。3、催芽利用塑料阳畦进行催芽,在畦床底部及周围铺一层10cm厚的麦穰,即保持黑暗又疏松透气,而且保温。白天畦床上覆盖塑料薄膜,夜晚加盖草苫。发芽温度控制在21~25℃。当姜芽生长为0.5~2cm,粗为0.5~1cm停止催芽,进行播种。三、适时播种姜性喜温暖,不耐旱不耐霜,必须在温暖无霜的季节栽培,一般采用春播,在10cm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将已催好芽的大姜掰成100g左右重的小块,选用具有壮芽的肥胖而丰满的姜块作种。播前浇透底水,底水渗下后即可排放种姜,采用平播法,即按行距60cm,株距20cm将种块水平摆放沟中,使姜芽朝向南或东南,然后将种块压于土中,使姜芽与土面相平即可。随排种随用潮湿细土盖在姜芽及种块上,每亩约用姜种500kg左右,一般每667平方米种植5500株左右。四、遮荫姜不耐高温,不耐强光,在花荫状态下生长良好,因此要进行遮荫。通常于生姜播种后20天快出苗时,在姜沟南侧拉上遮荫网或插上玉米秸并编成花篱,高70~80cm,稍微向北倾斜。立秋以后,天气逐渐转凉,光照渐弱即可除去遮荫。五、合理肥水管理为保证顺利出苗出壮苗,播种时必须浇透底水,直到出苗70%以前一般不再浇水。出苗后要浇第一水,然后中耕保墒,幼苗期前以浇小水为主,供水要均匀合理,夏季浇水以早、晚为好。夏季暴雨之后应及时排水,以防姜田积水,同时最好浇井水降温,以免引起姜块腐烂。立秋以后进入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大,一般4~6天浇一次大水,始终保持土壤湿润,收获前3~4天浇一水,以便收获时姜块上可带潮湿泥土,有利于下窖贮藏。幼苗期适当追肥。苗高30cm左右时进行第一次追肥,每667平方米施尿素25kg。立秋前后植株生长速度大大加快,为满足其迅速生长的需要,期间撤去遮荫网或花篱,进行“大追肥”,此期需肥量大且养分全面,每667平方米施豆饼70~80kg,复合肥15~20kg,硫酸钾20kg。追肥于植株基部约15cm左右的沟中,后覆土封沟培垄,最后浇透水。9月上旬以后,植株地上部生长基本稳定,主要是地下根茎的膨大,为了保证养分供应,此时可根据苗情,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5kg,硫酸钾15~20kg。可在垄下开小沟,施入后进行二次培土,也可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顺水冲入。当姜苗长至6~8个分枝时正是根茎旺盛生长期,需施用补充肥,亩追施复合肥20~25kg。姜在夏秋季生长最快,长姜块最多,膨大最迅速,如果注意培肥土,盖杂草,使土壤疏松、肥沃、湿润,可使姜高产。具体做法:在夏秋季节,用沤制腐熟的垃圾肥、塘肥、火烧土或其它土杂肥,培施在姜植株根部,每株培3~5kg,厚8~10cm左右为宜,再用干枯草将畦面土壤全部覆盖,草厚5~6cm左右,草腐烂后要注意及时添加。这样,就能够加厚表土层,培肥土壤,覆盖裸露姜块,使土壤疏松、肥沃,并减少水分损失,保持土壤湿润,保证水分充足供应,防止夏秋季高温干旱天气伤害地下根群和正在生长发育的姜块,可使姜块多,粗大、饱满,并且不容易感染姜瘟病,植株不早衰,产量高。生姜生长后期,地上的茎叶生长减缓,以地下姜球生长为主,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主要向地下输送,使姜球迅速膨大,直到霜降前收获。姜后期生长要求有一定的昼夜温差,白天适宜温度在25℃左右,夜间17~18℃,利于养分的制造和积累,降低夜间呼吸消牦;后期需水量比前期稍有减少,要求土壤始终保持湿润,适宜的土壤相对湿度为70%~85%。生姜在姜球膨大期要求黑暗湿润环境,所以培土的厚度要适宜。在田间管理上,应该防止后期早衰,尽可能延长生长期,减少损失。六、病虫害防治最常见的病害是姜瘟病,姜瘟病不仅在大田生长期为害生姜地下根茎,引起姜块腐烂,植株枯死。而且又在贮运期形成腐烂,损失严重。由于姜瘟病的危害造成常年产量损失20%~30%,重者达50%~70%,严重年份甚至引起绝产。姜瘟病一般在6~9月间发生,7~8月为盛发期,姜瘟病菌主要来自田间土壤中的病残体、带菌姜种。病菌可在土中存活2年以上。病原菌在田间主要靠水流进行传播,地下害虫也能传病。带病种姜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姜瘟病的发生一般在气温26~31℃时最适宜,20℃以下,或35℃以上病害发展明显受到抑制。高湿发病重,特别是当生姜生长盛期遇上时晴时雨天气时,更易引起病害流行;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低于80%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在栽培管理上,耕作粗放,整地不平,排水不良,窜灌等发病重;施肥不当,早施、偏施氮肥和施来腐熟的肥料,田间卫生差的田块发生重;多施有机肥,田间发病轻。用豆饼粉、大豆作基肥的田块,发病明显减轻;种植过密,封行早,透气差,发病重;轮作年份越长,发病越轻,反之发病越重;透气好的沙壤土发病轻,粘土发病重,重茬发病重。姜瘟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防治难度大,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农业防治:(1)实行3年以上轮作换茬,与豆科、百合科葱属植物轮作为最好,也可与大白菜、玉米、甘薯、小麦轮作。(2)严格选用无病姜种。选用无病脱毒姜种。最好选用脱毒姜种或下种前精选姜种,凡有水渍斑、表皮易脱落或掰开姜种有黑褐色圈及用手挤压有白色汁液溢出的,为带菌姜块,不能作种用。(3)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4)夏天最好用井水灌溉,防止水源污染。忌漫灌、浸灌、窜灌。(5)施净肥。不要用病株残体沤肥,保证肥料无菌。(6)控制蔓延。发现病株及时铲除,而且要挖出相邻的无病植株,集中销毁。每穴撒消石灰1kg或漂白粉0.125kg消毒。化学防治:在生长期用5%硫酸铜、72%硫酸链霉素、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灌蔸,每窝0.5~1kg,或用农用链霉素2g+抗生素60ml+水100kg,或新植霉素+青霉素+氯霉素(各2g)+水100kg,每窝0.5~1kg,或用9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用药液45g/平方米于齐苗期和病初灌蔸。此外,用50%退菌特、45%代森铵也具有较好的效果。主要虫害是玉米螟,可灌注80%的敌敌畏1000~1200液,连续2~3次即可控制玉米螟的危害。绝对禁用六六六、DDT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七、适时收获气温在8~18℃是生姜生长适宜的温度。大田收获生姜最佳时期在初霜后。初霜前在姜田架起拱棚,使生姜延迟生长20~30天后收获,每667平方米可增产生姜1000kg以上。八、贮藏采用井窖贮藏,窖深6m左右,挖2~3个贮姜窖,窖温保持在11℃~13℃,要求几乎恒温,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以上。入窖前,彻底清扫,用百菌清、多菌灵等杀菌剂及敌敌畏等杀虫剂进行处理。姜入窖后,可用80%敌敌畏原液熏杀姜蛆成虫。生姜入窖前期,及时通风,不要盖窖口,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以防闷姜。于“冬至”后,逐渐盖住窖口。检查人员入窖前要注意先通风,点烛火试验,以防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