蕹菜灰霉病的发病症状 规律 条件及防治措施

编辑:Aaron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蕹菜口感脆嫩,品质优良,是一种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蔬菜。因此,吸引了众多农户种植。然而,蕹菜灰霉病的出现,极易造成幼苗死亡,从而导致种苗损失和上市时间推迟,严重影响农民经济效益。以下内容为大家总结了蕹菜灰霉病的发病症状、规律、条件及防治措施,供农户们参考。

蕹菜灰霉病的发病症状、规律、条件及防治措施

1、发病症状

蕹菜苗期发病,幼苗呈水浸状腐烂,上有灰色霉层;定植后发病,多从叶尖形成“V”字形病斑,后向叶内扩展成大型病斑,初呈水渍状,后呈灰褐色斑,上生灰色霉层,最后病株茎基部腐烂坏死,引起地上部分茎叶枯萎死亡。

2、发病病原

蕹菜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直立或稍弯曲,(100~300)μm×(11~14)μm,淡褐色,具隔膜,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的末端膨大,呈棒头状,上密生小梗,聚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椭圆形、无色至淡灰褐色,单胞,(9~16)μm×(6~10)μm。

3、发病规律

灰霉病属气传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可以在病残体上存活4~5个月。越冬的分生孢子、菌丝、菌核成为次年初侵染源,从寄主伤口或衰老器官侵入。

近年来,北碚区蕹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受种植习惯影响连作现象严重,致使棚室内灰霉病菌基数逐年增多,灰霉病菌的分生孢子体积小、数量大、质量轻,可随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势必引起灰霉病暴发。

4、发病条件

灰葡萄孢菌分生孢子在温度8~32℃均可萌发,在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0~25℃条件下发病严重。持续低温高湿、日照不足的天气利于灰霉病的发生和流行。

蕹菜灰霉病的发病症状、规律、条件及防治措施

5、防治措施

生产中对蕹菜灰霉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可通过加强温湿、光照、水肥、病源等方面的田间管理综合防治病害。化学防治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药剂。

5.1 土壤处理

土壤翻松后,用质量浓度40%的甲醛稀释100倍液均匀地喷洒在土壤上,然后将土壤重新深翻使药土混合均匀,用废旧薄膜全部覆盖后密闭棚室45 d,之后揭去薄膜并再次松动土壤,打开通风口通风,15 d后即可进行栽植。

5.2 培育壮苗

购买的幼苗,应先剔除病弱株,选择健壮无病苗栽植。为避免幼苗携带的病菌孢子从伤口侵染,定植后喷洒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为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幼苗成活率,生产中一般推广自育幼苗进行栽植。具体方法如下:2月中旬将上年窖藏或者购买的种藤置温床中催芽,催芽前首先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消毒,2月下旬将已出芽的种藤整齐地横向平放在大棚内的厢面上,用稀泥固定种藤,再在上面覆盖1 cm厚的细渣肥。定植时选用4~6节、长13~17 cm的壮苗,剔除病苗弱苗。

5.3 合理密植

栽植过密易造成植株徒长、菜茎纤细,影响产量且抗病力低;栽植过稀则不利于增产。适宜的株行距为20 cm×20 cm(667 m2定植1.6万株)。

5.4 加强田间管理

生产中要密切注意棚室内温湿度的变化,注意通风排湿。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增施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植株集中深埋或烧毁,防止病菌再次侵染。

5.5 化学防治

植株发病初期可选喷下列药剂防治病害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嘧霉胺悬浮剂800~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间隔期限7~10 d,共2~3次,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或复配制剂,以免病菌产生耐药性。

    标签: 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