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矢尖蚧是柑桔生产中容易出现的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其危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而且,果农们反映其防治十分困难。本文为大家总结了柑桔矢尖蚧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1、矢尖蚧的识别
因其雌成虫的介壳形似箭头,故称作矢尖蚧。介壳长2~4mm,宽1~1.3mm,棕褐色,边缘色浅呈灰白色,前尖,后宽,中央有一条纵脊,一、二龄若虫的蜕皮壳依次位于前端,橙黄色,介壳质地较硬、略弯曲。刚孵出的幼体扁平椭圆,半透明,橙黄色,细端有一壳点,粗端介壳长形,是由粉白色棉絮状蜡质物构成。雌成虫体被褐色介壳保护,长1.1~2.0mm,宽0.6~1.0mm,橙黄色。雄虫介壳狭长形,由粉白色蜡质絮状物组成,背部有3条纵脊,两侧平行,一龄蜕皮壳位于前端,淡黄色,长1.3~1.6mm。
2、危害症状
矢尖蚧的雌成虫和若虫在柑桔的叶片、果实、嫩枝、嫩芽或枝干上危害,吸取组织汁液。常引起受害柑桔叶片黄化、卷曲、提早落叶,新梢抽生量少、枯枝增多,果实被害处成黄绿色,产果量低,商品性差、果味酸。矢尖蚧危害的柑桔树常伴随煤烟病的发生,光合作用受阻,树体同化物质积累少,受害植株树势衰弱,严重的造成整株枯死。
3、矢尖蚧的发生发展规律
矢尖蚧在仪陇县1a发生3代。越冬虫态主要以雌成虫为主,有少量低龄幼蚧。1龄幼蚧高峰期第1代5月上中旬,第2代7月中旬,第3代9月下旬。矢尖蚧1代幼蚧发生期与柑桔花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复兴镇1代幼蚧叶上初见日与椪柑的初花期基本一致,1代幼蚧高峰期比初花期迟20~25d。第1代幼蚧主要寄生于老叶上,第2代大部分在新叶上寄生为害,第3代主要寄生在果实上。栽植密度大,树冠交叉,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危害严重,大树、老弱树发生重。越冬代成虫绝大部分集中在树冠下部,同时,叶背虫口密度大于叶片正面。
4、个别地方猖獗发生并难以控制的原因
4.1 果树管理和冬季清园质量差
发生重的果园,大部分果农重产量、轻管理,偏施氮肥、整形修剪技术缺乏,致使树体枝叶疯长,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有利矢尖蚧的发生蔓延。冬季和早春是控制矢尖蚧的关键时间,能大大压低虫口基数,发生重的果园果农基本没有清除病虫枝叶,没有进行修剪,也没有用药剂清理果园,越冬虫口基数大。
4.2 防治时期不对
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各代幼蚧的盛发期,尤其是第1代幼蚧。仪陇县第1代幼蚧高峰期正处农忙季节,果农耽误了防治时机,最终导致后期难以防治,从而酿成虫害的大量发生。
4.3 药物使用不对路
由于大量使用广谱性的杀虫剂,如氧化乐果、水胺硫磷等,杀死大量有益生物,失去了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制。
4.4 喷药部位不当
喷药的重点部位应在树冠的中下部和叶片的背面。
5、综合防治措施
5.1 农业防治
在冬季或早春修剪,及时剪出严重病虫枝、干枯枝、阴蔽重叠枝、纤弱枝,清除柑桔园内落叶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加强肥水管理,以腐熟基肥为主,适量增施速效肥,促发新梢,增强树势。
5.2 生物防治
据初步调查,仪陇县矢尖蚧的主要天敌有瓢虫、寄生蜂、草蛉、日本方头甲、蜘蛛、捕食螨和寄生菌等,应避免使用广谱性的药剂,保持好柑桔园区生态环境,利用天敌有效控制矢尖蚧的大量发生。
5.3 化学防治
应采取“普治越冬代,狠治1代,挑治2、3代,把握关键时期巧施农药”的防治策略。
5.3.1 做好预测预报,确定用药时期
如何判断第1代幼蚧盛发期呢?可在4月上中旬把长有矢尖蚧雌成虫的柑桔枝梢剪下,插入装有清水的玻璃器皿内,放于果园内,注意观察有无刚孵化的幼蚧爬出,如发现幼蚧出现,在20~25d后就是第1代幼蚧的盛发期,也是用药防治的关键期。复兴镇第1次用药防治矢尖蚧最佳时期在5月中旬,以后每隔15~20d视虫情用药1~2次。
5.3.2 注意喷药质量
喷用农药要求仔细、均匀。药剂应该充分与虫体接触才能达到防治效果,喷药达到树冠略有滴水为止。树冠的上部、树冠的下部、树冠的内膛等都要喷施均匀,重点在下部、内膛的阴蔽枝。1代幼蚧喷药以老叶为主,2、3代以新叶和果实为主。
5.3.3 注意用药次数
结合冬春季修剪,普遍施用一次以杀蚧为主的清园剂,如松脂合剂等;第1代幼虫盛发期用药1次,严重的果园隔15~20d再用药1次;7月和9月2代、3代幼蚧盛发期适当挑治。
5.3.4 常用药剂
可选用40%速蚧克(或速扑杀)乳油800~1000倍,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