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旬农村癌症患者的十年养猪创业史:边抗癌边创业

编辑:Dave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十年前,一张癌症诊断通知书,让他走上抗癌之路;十年间,1000元本钱,赶鸭子喂生猪,他和市场价值规律周旋;十年后,皱纹绽开满脸,猪满栏圈,他还活着。

  南安溪美街道崎峰社区54岁的郑荣寄养的猪,已然成了菜市场的抢手货。荷包慢慢鼓了,债务渐渐少了,破旧的瓦房变成两层红砖房。若不是医生不时的来电,让他去福州复查,他甚至有点忘记,自己曾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他说想道一声感谢。感谢曾经的善意谎言,感谢各级政府和亲朋好友的援手,感谢生存绝境前,他没有选择放弃……

  抗癌的爱与泪

  2005年6月2日,他清楚记得,是出院回家的日子。经过30次电疗,2次化疗,身体奇迹般稍有好转,他坚持要出院。孩子还小,住院花了6万多元,在医院花的每一分钱,都像在割他的肉。家里,风雨飘摇的瓦房,还没成年的两个女儿,劳累的妻子,作为一家之主的他,在病痛之下,深知不能倒下。这样的念头,支撑着他活下去。

  十年前的春天,他白天忙春耕,晚上忙装货卸货,连轴转了三天三夜。之后嗓子失声,肚子痛到直不起身子。隔天,到医院一检查,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家人佯装无事,只对他说是胃出血。他接受医生建议,转到福州的医院治疗。入院第三天,看到两侧病友们病历卡上都写着癌症字眼,郑荣寄越想越不对劲,偷偷看化验单才明白真相。

  十年过去了,郑荣寄不仅没有被病魔夺走生命,还在起早贪黑中,成了社区里的养猪大户。昨天,初见郑荣寄,他从三轮摩托车上快步下来,咧着嘴,露出空缺的牙床。眼角皱纹在黝黑的脸上绽开,上唇髭须泛白。

  创业的乐与苦

  十年前,出院在家休养3个月后,郑荣寄怎么都闲不住,他用手头仅有的1000元钱,在家门前的池塘和芒果树下,养起鸭子。有水有树,吃草食虫,郑荣寄养的鸭子,一下子在五里八乡里传开来,还没到出栏的日子,就被预订一空。那一年里,共出栏了6000多只鸭子,赚下了第一桶金。

  他第一次尝到创业的甜头,开始尝试养猪。通过观察猪的生活作息,买专门的养殖书籍学习,慢慢上手。2008年开始,猪价紧俏,他趁热打铁挣下了不少钱。也是在那时,他盖起了现在的两层楼房,一家人从破瓦房搬出来。

  而正当猪圈里的猪越来越多时,猪价的暴跌让他猝不及防。2011年到2014年上半年,猪圈中猪最多的时候达到了300多头,但价格狂跌,他一下子亏损30多万元。“最黑暗的时期,甚至想过自杀。”回想起过去的艰辛,郑荣寄笑着说。

  当下的奋斗与感恩

  2014年8月,憨实的笑容又爬上郑荣寄的脸。他没想到,自己养的猪会成为菜市场的抢手货,每天上午9点,就几乎售罄。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经营道路的转变。他从被动等待变成主动出击。

  去年下半年,他和卖肉的小姨子,走上了家庭式自产自销之路。他负责养猪和杀猪,小姨子负责市场销售。模式开启后,郑荣寄对于猪肉市场有了更及时地把控,能够理性地把握猪群出栏量。

  但是,这也剥夺了郑荣寄大量的睡眠时间。每天凌晨3点半,他便起床杀猪,一头两百来斤的猪,他和另外一个工人一起解决。拉住尾巴,顺势撂倒,若把握不好,随时摔个屁股开花。5点半,又要赶紧将杀好的猪运到市场。回到家,稍作休息,他又要给猪群打扫房间,七八百平方米的场地,七十几间猪舍,他在无数次的弯腰中,坚持着。

  前几天,肿瘤医院的郑医生打来电话,让他抽空到福州做个复检。郑荣寄却说,他若去福州,猪场的猪该饿肚子啦。

  看着郑荣寄在猪场里奔忙,作为老邻居的郑开前,比谁都知道他的不易。“癌症病人创业,本来就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郑荣寄的故事,牵动着南安溪美街道崎峰社区很多人的心,养猪的场地,也是社区用最实惠的价格,租赁给郑荣寄的。上一周,郑开前还陪着郑荣寄,到街道里的农商银行,落实了免息贷款的事宜。

  “这些钱希望可以帮他进行创业上的周转”,看到老兄弟越发灿烂的笑容,郑开前的嘴角也不自觉上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