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工厂化养猪已经成为现代中国养猪业的发展主流,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大规模经营。对于一个规模化猪场来说,影响其效益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其有效产出,因此,如何提高猪场的有效产出是规模化猪场提高其经济效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作者根据自己近年来猪场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经验,就如何提高猪场的有效产出提出如下见解和措施,愿与业界同仁进行探讨和交流。1控制好猪场的重大疾病,确保生产的持续稳定在当今疾病越来越复杂的情况,疾病是一个猪场,乃至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影响猪场成本控制的最主要因素。生产管理只是一个单位或企业水平的体现,因此,猪场控制好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圆环病毒病等),保证生产的持续稳定,是提高有效产出的先决条件。2切实有效地做好温热天气下的防暑降温工作提高种猪的繁殖成绩是实现猪场高产、高效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途径,虽然现阶段规模化养猪场对种猪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选育和选种,种猪的生产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每到夏季,尤其是南方,由于受高温、高湿及雷电等应激因素的影响,导致猪场公猪的精液合格率下降;种猪的流产、返情率增加,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增加,产活仔数降低;母猪的采食量下降、奶水降低,仔猪腹泻增加、死淘率上升;母猪无乳综合症上升,严重影响着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切实做好温热天气下的防暑降温工作,降低高温高湿对种猪的影响,提高种猪的繁殖成绩。这也是以下措施的墓础。3提高母猪的分娩窝数母猪的分娩窝数不足,造成产出不足,是影响猪场有效产出的原因之一,现就如何提高猪场的分娩窝数提出如下措施。3.1保证基础母猪数基础母猪不足是造成母猪分娩窝数不足的直接原因之一。近几年受重大疾病的影响,一些猪场为了疾病的净化,基础母猪的淘汰力度增大,后备母猪的引进放缓,造成基础母猪数不足,进而影响分娩窝数。为了保证基础母猪数,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1.1减缓高胎龄母猪的淘汰把没有病态的生产性能相对较好的高胎龄母猪都进行配种,目的就是增加基础母猪数,从而增加配种数,保证分娩数。3.1.2加强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提高其利用率对于个别超期母猪除按照常规处理方法去催情外,可以进行换线饲养,促进后备母猪发情;6~7月龄进行控料,同时加强后备母猪的运动,从而提高后备母猪的利用率。3.1.3增加后备母猪的引种计划在基础母猪群不足的情况,提前加大后备母猪的引种计划。3.2提高配种分娩率3.2.1通过加强配种操作和发情鉴定,减少失配率,从而减少返情母猪,提高配种分娩率。一方面,配种操作要按照操作规程和要求进行,尤其在配种时,要求配种员对母猪阴户和乳房的按摩刺激力度要够,要充分;另一方面,对于发情鉴定要建立详尽的发情记录,且发情鉴定最好由专人进行,尤其是对后备母猪。3.2.2加强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减少怀孕期的流产、返情以及怀孕朴猪的淘汰,从而提高配种分娩率。控制好猪舍内的湿度,确保怀孕母猪有一个干爽的饲养环境;在怀孕舍的工作动作要轻,以免噪音引起怀孕猪惊吓,避免流产和趾蹄病的发生。3.2.3通过加强对公猪的饲养管理和对公猪精液的严格把关,确保公猪的精液质量:另外,采精员在采集精液时,要弃去公猪精液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确保精液的质量,从而提高配种分娩率。3.2.4控制好繁殖障碍、病毒性腹泻、母猪的子宫炎等疾病造成的返情母猪较多。3.3适当超负荷配种,增加分娩窝数适当超负荷配种,一方面可以弥补基础母猪数不够,造成下阶段分娩数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基础母猪数够和生产稳定的情况下,适当的阶段性的超负荷配种(控制在5%以内),既不会对生产造成大的影响,又可以增加分娩窝数,提高猪场的有效产出和资产利用率,从而增加效益。4提高母猪窝均产活仔数在母猪分娩窝数一定的基础上,依靠提高母猪的窝均产活仔数也是提高猪场有效产出的有效措施之一。4.1规范弱仔的淘汰标准,将无病态但体重相对偏小的活仔,集小起来进行精心的护理,并由奶水好的母猪哺育。4.2对妊娠前中期的母猪进行严格的控料,保证合理的母猪膘情,使后期攻料比较顺利,仔猪的初生重得到改善,减少弱仔,从而提高活仔数。4.3对于个别发情状态较差的母猪(这样的母猪一般情况下,产活仔数都偏低),通过强抓发情鉴定、适时配种,必要时采用激素催情,增加配种次数等手段,减少个别母猪产仔数严重偏少的现象。4.4加强母猪断奶后的强弱分群等饲养管理工作,保证断奶后母猪合理的膘情,从而使得断奶母猪有一个良好的发情状态,间接提高母猪的窝均产活仔数。4.5将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分开进行集中饲养,有利于怀孕后期母猪的料量把握,确保怀孕后期母猪攻料合理,避免初产母猪料量过高引起难产和死胎,从而间接提高活仔数。4.6加强公猪精液质量的控制和配种员的输精操作,提高有效活仔数。5提高产房仔猪转保育舍的正品率通过加强产房的饲养管理和饲养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产:房仔猪的转保育舍成活率和正品率,也是提高有效产出的有效措施之一。5.1加强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和仔猪护理的意识,保证母猪合理的采食量,提高其泌乳性能,减少哺乳期残次仔猪的发生。5.2猪场产房仔猪的死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先天性的阴囊疝和脐疝造成的,因此,提高这部分仔猪阴囊疝和脐疝等去势手术的成功率,减少这部分仔猪的淘汰,可以大大提高产房仔猪的成活率和转保育舍正品率。5.3提高仔猪的均匀度。将泌乳性能较好和较差的母猪进行调栏,原则上哺乳性能差的母猪所带仔猪数要比原来减少2头;另外,也可以将个别栏个体大的仔猪捉前断奶(19日龄左右),让该窝母猪去带其他的仔猪,从而提高整个单元仔猪的均匀度,减少断奶后残次仔猪的数量,降低瘦弱仔猪的淘汰。5.4对乳头发育差的母猪,在产前使用热毛巾或直接进行按摩,提高母猪的泌乳性能。5.5加强和规范仔猪剪牙、断尾、断脐和阉割等环节的基本操作,减少仔猪因基本操作不当和细菌感染而导致的死淘率增加。5.6加强产房仔猪补料关,使仔猪断奶后尽快上料。通过在仔猪吃奶时使用磨碎的诱食料撒到母猪的乳房上,可以有效提高仔猪的补料效果,使仔猪提前能够吃上料。5.7集中饲养吃不到奶的仔猪。在产栏周转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单元空出一个空栏,在10日龄左右,将吃不到奶的仔猪集中一栏,找一头泌乳性能较好的母猪去哺乳。5.8控制好产房的常规性疾病,尤其是腹泻(如: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等)等,可以大大减少产房因腹泻造成的死淘率偏高。5.9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对腹泻消瘦仔猪,产后5d内要每天灌服奶粉、24h内及时调栏和固定乳头;对瘦弱仔猪全程使用奶粉;断奶前3d开始对仔猪开始补水料,减少断奶后掉膘的现象,从而减少产房的死淘率。5.10要求所有员工要转变观念,树立加强饲养管理和母猪护理的意识,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母猪的哺乳性能差的原因。6提高保育舍的成活率和正品率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相对产房来说,是相对较容易的,但要想提高保育舍的成活率和正品率,需从以下方面去着手。6.1加强保育舍的饲养管理,尤其是通风换气以及防寒保温等工作。6.2使仔猪尽快上料:对于从产房断奶后不久转到保育舍的仔猪来说,能够保证仔猪尽快吃上料,是最基本的措施,这也是猪群健康状况的表现之一。如果保育猪的采食量较低,引起残次猪就会相对较多。因此,保证仔猪尽快吃上料是减少保育舍残次率有效措施之一。6.3加强保育舍的饲养喂料方式。采用合理的喂料方式,每天喂料四次,每次喂料前保证料槽有一定的空槽时间,这也是提高保育舍仔猪采食量的比较合理的喂料方式。6.4控制好仔猪因转料造成的腹泻。在转料过程中通过添加中草药(如三珍散、穿心莲等)或西药进行预防,控制好保育猪的转料腹泻,从而减少因腹泻造成仔猪死淘增加。6.5做好转栏和疫苗免疫前后的防应激工作。应激对仔猪造成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通过在转栏和打疫苗前后,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一些防应激的药物,比如:强力拜固舒(德国拜耳产)或维生素C等维生素类等。6.6根据猪群在保育舍的实际表现情况,有目的的做好各种疾病的药物预防等工作。6.7做好有关水肿病的预防工作。从产房转到保育舍的仔猪很容易因饲养管理不当引发水肿病的发生,造成很高的死淘率。7有效降低育成和育肥猪的死淘率,提高其成活率对于育成猪和育肥猪来说,饲养管理等方面相对比较容易,但还要根据猪群做好不同季节和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以及疾病的保健和预防等工作,具体措施如下。7.1肉猪阶段的死淘率与猪苗的疾病水平有一定的关系,猪场保育舍和产房要尽最大的努力确保源头猪苗的质量。7.2冬春季节的保温工作做得如何,关系到猪群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保温不足是导致猪群发生腹泻、呼吸道病、突然倒地等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群体性疾病的发生会导致高死淘率的出现。饲养管理人员要加强对保温工作的落实,保证从保育舍转育成舍进猪苗1周内舍内温度达到22℃以上。7.3猪群饲养管理过程出现病残弱猪时,是否及时隔离、有效护理和对症治疗,是降低肉猪死淘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饲养员要加强猪群的日常检查工作,引导有关饲养管理人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处理弱、残、病猪,并对这些猪进行精心的护理,这一点对降低死淘率很重要。7.4尽量减少饲养过程中的各种应激,可有效降低猪只的发病率,从而降低死淘率。气温较低时,从保育舍转育成舍前要先提升舍内温度,减少由温差过大引起的应激;接种疫苗前后要投药防应激;转料过程中要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腹泻;天气突变时要做好抗应激用药。7.5根据猪场保育舍猪群的发病天龄、主要发病表现及规律,结合解剖的病变情况等,有针对性、合理使用药物进行阶段性预防可以减少群体性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死淘率,尤其是在中大猪呼吸道病发病前有针对性的预防用药。8猪场要确保各环节转栏顺畅猪场能够保证各环节的栏舍周转通畅,对猪场稳定大生产以及降低各阶段的死淘,提高有效产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是以上所有措施的基础。栏舍周转通畅一方面保证了消毒空栏时间,降低了病原体浓度,非常有利于猪场疾病的控制;另一方面,避免了因饲养密度过大,造成猪群饲养管理难度的增大;再者,有利于猪场实行全进全出的规范化生产流程,同时有利于猪场疾病的控制和生产潜力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