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繁殖群的生产力、非生产天数近年来,规模化养猪生产在我国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养猪技术和饲养方式的传入,直接带动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猪病增多等多方面因素的出现,致使散养户大量退出养猪行业,加快了规模化养猪发展的进程。加之,受中国很多传统因素的影响,养猪在很多人认为是“门槛”较低、进入较易的行业,也导致了大格局、规模化养猪的增加。然而,事实让我们大家有目共睹,在2004年这种行情大好的形式下,我国很多养猪企业仍然是低利经营甚至亏损。那么,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管理。在国内被过度渲染了“疾病肆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猪场管理的角度出发,寻求挖掘繁殖群的生产潜力,将利润最大化!繁殖群的生产力通常被定义为每头母猪的年断奶仔猪数,那么我们又可以将其拆分为每头母猪的年断奶窝数×每窝断奶仔猪数。美国数据显示,最好的猪场非生产天数可以达到30~35天;较好的猪场可以达到40~45天;平均水平在70天左右;许多猪群超过70天。那么,如果按照怀孕期为114天、哺乳期为21天计算:非生产天数30~35天的猪场每头母猪平均年产2.48~2.44窝;非生产天数为40~45天的猪场每头母猪平均年产2.41~2.37窝;非生产天数为70天的猪场每头母猪平均年产2.19窝。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非生产天数对猪场效益的影响。假设有两个猪场(A场、B场)各有成年母猪500头,A场非生产天数为40天,B场非生产天数为70天,A、B两场妊娠期和哺乳期均为114天和21天,则A、B两场每头母猪平均年产窝数分别为2.41和2.19。如果每窝断奶9.5头,则产量相差为:(2.41-2.19)窝×9.5头×500头母猪=1045头断奶猪假设这些猪出栏时,每头猪的饲料与药物成本为500元,市场毛猪价格为8.5元/kg,死亡率为5%,那么A、B两场的利润相差为:1045头×95%×90kg×8.5元-1045头×95%×500元=¥263079元而两个猪场的非生产天数相差15000天,相当于B场比A场多饲养了41头完全没有效益的母猪。若算计此项,那么两场的利润相差则更高!因此,降低非生产天数是猪场利润最大化的关键!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损失了繁殖群的生产天数呢?一、低效的母猪迅速发现并淘汰低效的母猪。笔者发现,在一个猪场中,损失生产天数的往往是一群相对固定的低效母猪群,这些母猪会经常复发情或延期发情,所以迅速淘汰这些低效母猪是降低非生产天数的关键之一。二、配种人员的技术水平配种人员的技术水平包括母猪察情水平和配种水平。技术不够娴熟的技术员可能会对发情母猪或复发情的母猪未觉察,导致增加非生产天数;技术员的配种水平是指对母猪进行配种的时间的掌握和手法的技巧等,这些将会影响母猪的准配率,同样导致增加非生产天数。三、怀孕猪的饲养管理母猪妊娠前期,结合子在着床前发育成胚胎。结合子的移动需要11~12天,胚胎着床在第16天。胚胎的着床期,对胚胎成活是至关重要的,任何应激都可能造成产仔数减少或复发情。在配种后的第一个情期时,是妊娠诊断的关键时期,此时正确的诊断妊娠与否直接影响非生产天数的控制。那么,在妊娠的中、后期则应避免任何因素造成的母猪流产。四、报表记录体系完善的报表记录体系有助于分析和追踪繁殖群的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