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病又称大肠杆菌性腹泻,或犊牛白痢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新生幼畜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特征为败血症和严重腹泻、脱水,引起幼畜大量死亡或发育不良。随着我国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模式的发展,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幼畜致死率达到8%~25%。 1、病原及流行病学(1)病原犊牛大肠杆菌病的病原极其复杂。本病的发生往往由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2)流行病学传染病:病畜和能排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带菌动物。传播途径:消化道、脐带或产道易感性:多见于2~3周犊牛,尤其2~3日龄犊牛最易感,成年牛为慢性经过或带菌者。发病季节及流行形式:本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诱发因素:大肠杆菌为动物体内长期宿住菌,若母牛、母羊在分娩前后营养不良,饲料中缺乏维生素、蛋白质,畜舍阴冷潮湿、通风不良,气候突变等因素都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1)临床症状犊牛大肠杆菌病潜伏期很短,仅为数小时,常以败血型、肠毒血型、肠型的形式出现。①败血型:常见于出生后至7日龄没有吃过初乳的犊牛。病犊体温升高到40℃左右,精神萎顿,腹泻,拉水样稀便,突然死亡。②肠毒血症:见于生后7天内吃过初乳的犊牛。病犊肠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进入犊牛血液,引起突然死亡。③肠型:见于7~10日龄吃过乳的犊牛。病犊体温升高到39.5~40℃,食欲减少,喜卧,水样下痢。粪便开始为黄色,后变为灰白色,混有凝乳块,血丝或气泡。病后期,大便失禁,体温正常或下降,脱水而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犊出现肺炎、关节炎、脑炎症状。(2)病理变化死犊尸体极度消瘦。卡他性出血性肠炎,肠内容物如血水样,含有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充血。脾脏肿大,肝、肾、心内膜有点状出血。成年牛脾脏形成脓肿。 3、诊断及鉴别诊断(1)临床诊断本病根据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以作初步诊断,确认需分离鉴定细菌。(2)实验室诊断方法参见沙门氏杆菌的检查方法。(3)鉴别诊断本病需和犊牛副伤寒、炭疽、巴氏杆菌病、快疫等病相区别,肠型大肠杆菌病应与B型魏氏梭菌病相区别。 4、防制措施(1)治疗治疗原则为抗菌、补液、调节胃肠机能。抗菌:①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1.5mg,每日2次,肌注;②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10~15mg,每日2次,肌注。补液: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犊牛500~1000毫升,必要时加入碳酸氢钠或乳酸钠防止中毒。调节胃肠机能:病初对体质强壮的牛犊投服泻盐,使胃肠内大肠杆菌及毒素内容物排出,此后投服收敛药和健胃药。(2)综防措施对初生幼畜注射大肠杆菌高免血清;对孕畜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畜舍干燥,清洁卫生;分娩前要将母畜乳房洗净;幼畜初生6小时内要吃足初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