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黑鱼)的混养关键技术

编辑:Abbott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混养的乌鳢为搭配品种。利用乌鳢爱吃鱼的一面,消灭池中的野杂鱼,化害为利。因此乌鳢的规格应小于池中养殖的经济鱼类,不能等于或大于其他养殖经济鱼类的1/3,否则会被乌鳢吃掉。就是乌鳢同种的出现大小悬殊,也出现大吃小的现象。乌鳢不耐高温,喜欢躲在草丛中捕捉过往的鱼儿,因此立夏后要在池中种置水葫芦等浮水植物,所占面积应为十分之一左右,不宜过多。乌鳢在夏花阶段,活动能力不强,在养殖池中不能留有水草,因为水草往往将鱼苗困留,影响吃食,妨碍生长,出现体弱或个体太小,反而被同伴吃掉,或相互撕杀而患水霉等病。  鱼饵应选鲜活料,腐烂变质的不能喂,有时会被乌鳢丢弃,有时会造成鱼得病。为了保证有充足的小型鱼饵,可常施肥,保持透明度为25厘米,培育良好的浮游生物,促进野杂鱼尽快长大,促进它们多次繁殖。  乌鳢个体越大,所需鱼饵越多,产值回报越低。因此,当乌鳢长到上市标准时,尽快起捕出售。捕大留小,捕大补小。混养投放量为:每667平方米水面根据野杂鱼生产量,酌情投放15尾左右。盛产野杂鱼的池塘可多放乌鳢。  乌鳢的病害以水霉病和白皮病多见。得病原因是互相残杀受伤,造成细菌感染所致。如不受伤,它很难得病。互相残杀的原因是饵料不足,鱼为食亡或伤。  饵料充足长得快,饵料不足打起来;不死则病二合一,白皮水霉常青睐。主养鱼池当配角,吞食杂鱼功劳多;消灭耗饵氧杂鱼,减少鱼病好效果。

    标签: 鱼饵 得病 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