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硬壳蛤(mercenariamercenaria)又称小圆蛤、北方帘蛤或美洲帘蛤,该贝属广温、广盐性种类,对环境耐性强,适于不同底质养殖,生长速度较快,两周年可达商品规格50~60毫米壳长以上。我站2003年承担了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于2003~2004年从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引进苗种20万粒,规格630~1400粒/千克,共计230千克,在海门包场基地三个池塘进行引种养殖试验,试验面积60亩。养殖成贝40.8吨,脊尾白虾2.76吨,实现产值49.1万元。平均亩产726千克,平均亩效益8183元。现将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池塘条件养殖池塘为虾养殖池,面积20亩,不设中央沟,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底质以泥底或泥沙混合为主,适宜青蛤、缢蛏等贝类穴居。二、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底质处理池底经过1个冬季的干露、曝晒,土质干硬,早春季节利用推土机铲除过多的淤泥,在播苗前30天用水牛翻耕局部池底,翻耕深度为20~30厘米,曝晒后碾碎耕平做成埕田,以利于贝类钻栖。在埕田四周开挖深1~1.2米、宽5米的环沟。2,清塘消毒放养前15天,池塘进水30厘米,用漂白粉50~80克/立方米,茶籽饼150克/立方米清塘消毒,7天后将池水放掉,再灌进经120目筛绢网过滤的天然海札以防止进入敌害生物,并用2~4克/立方米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消毒。3.肥水在贝苗放养前15天,池塘进水60厘米,施尿素1~1.5千克/亩、过磷酸钙0.1~0.2千克/亩,以培养池水中的浮游生物作为基础饵料生物。每旬大潮换水30厘米,并视具体水色决定追肥量,一般施尿素1~1.5千克、过磷酸钙0.1~0.2千克/亩,使池水保持黄褐色或黄绿色,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贝苗放养时滩面水深达0.6~0.8米。三、苗种放养1.苗种选择硬壳蛤苗种应选择贝壳外表面平滑,后缘青色,壳顶区为淡黄色,壳缘部为褐色或黑青色,左右膨胀,触之即双壳紧闭,感觉灵敏,贝壳破碎率小于2%、规格整齐的优质蛤苗。2.苗种放养硬壳蛤放养时间在3月下旬~4月中旬,脊尾白虾的抱卵虾放养时间在7月上旬,硬壳蛤放养的规格为1400粒/千克,放养密度一般5万~10万粒/亩,把苗种均匀地撒播在池塘滩面上,脊尾白虾的抱卵虾放养密度为0.75千克/亩。这种养殖方式既可以增加虾的产量,又为硬壳蛤的生长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条件。四、日常管理1.水质调控前期以加水为主,每次10~20厘米。一个月后每当大潮汛换水,每次换水30%;高温期每次换水40%。应做到保持水质清新,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定期池塘干露,池水透明度在30~35厘米之间。2.饲料投喂饲料包括新鲜小杂鱼、小麦。养殖前期主要投喂小麦,养殖后期则以投喂小杂鱼为主,可以起到育肥的目的。每天投喂1次,在傍晚投喂,投喂小麦一般0.5~1千克/亩。海水小杂鱼,后期每口池塘投喂10~20千克,投喂量以2~4小时内吃完为宜。3.病害防治定期用漂白粉、溴氯海因等消毒剂,发现有死亡个体应及时捞除,并科学用药加以治疗。4.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观察养殖生物的活动、摄食和生长情况,注意水质变化,及时调整投喂量和换水量,并适时追肥:注意天气变化,做好防洪防台风工作;检查塘堤、渠道、涵洞等,发现损坏及时修复。五、体会1.进行以贝类为主的虾、蟹、贝池塘混养,合理搭配是基础,水质管理是关键。其中贝类产量、产值应处于主导地位,而实行多品种混养能够有效地利用水体空间,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2.贝类养殖池中混养虾的目的:一是为了调节水质,虾的残饵、排泄物及底泥中富含的有机物是贝类的优良饵料,有利于维持池塘的生态平衡;二是硬壳蛤属埋栖性贝类,被动滤食,而池塘与潮间带的不同之处在于水体相对静止,混养一定的虾,可以使水体流动,有利于贝类摄食、生长。3.在放养模式上值得注意的是:以养殖贝类为主的池塘适当放养脊尾白虾的抱卵亲虾,放养密度为0.75千克/亩为适宜。我们在养殖实践中套养梭鱼10尾/亩,这样的放养量还是比较科学的,梭鱼可以摄食青苔和死亡的虾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病害蔓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