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病毒病,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虱,由带毒的白背飞虱取食早稻、玉米或杂草传毒,带毒白背飞虱或本地白背飞虱取食带毒寄主再传毒至中稻、晚稻秧田及本田、玉米田进行再侵染。 该病的典型症状:一是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的叶面可见凹凸不平的皱褶(多见于叶片基部);二是病株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枝,病株茎秆表面有乳白色大小约1~2毫米的瘤状突起,手摸有明显粗糙感。瘤突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病瘤产生的节位,因感病时期不同而异,早期感病稻株,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 据调查,该病在我省水稻田间的发病特点为:病害逐年加重;晚季稻发病重于早季稻;育秧移栽田发病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病区田间尚未发现有明显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技术,关键是“治虱防矮”,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防治关键时期,在白背飞虱传毒之前将其消灭,切断毒链,控制病毒传播,并辅以其他措施,达到防控目的。 控害保健栽培。主要措施:一是逐步回避高感病品种种植。从去年发病情况来看,T优353、T优259、T优115、T优15、T优207、T优597、金优207、金优297、金谷优72、丰优207、丰源优299、金谷优72、隆平048、隆平207、威优46、亿优6号、中优317、中优978、H37优207等品种发病相对要重,各地要视情况逐步减少此类品种种植;二是重病区推行防虫网覆盖育秧。三是适当密植,在秧田期和栽后15天内进行田间排查,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深埋,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以减少损失。 药液浸种或拌种。稻谷播种时浸种或拌种。浸种浓度为10%优质吡虫啉300~500倍液,浸种12小时。拌种处理要求在种子催芽露白后用10%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先与少量细土或谷糠拌匀,再均匀拌1公斤种子(以干种子计重)即可播种。 因地制宜,治虱防矮。主要技术措施是早稻本田初期防治二化螟时用药兼治白背飞虱。减少1代白背飞虱带毒成虫的数量;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若虫盛发期,做好大面积飞虱防治,主要对象田为飞虱虫量较大的早稻田、一季稻秧田。6月下旬至7月初,3代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对所有重病区早稻本田用药普防1~2次,压低白背飞虱在迁移到晚稻秧田和大田初期前的虫口基数。不仅如此,更要强化中、晚稻秧田和大田初期防治,在中、晚稻秧田第1片真叶展开后至6叶期及本田苗期,着重安排好飞虱防治。 合理选用农药。对1、2代白背飞虱应选用长持效药剂,如噻虫嗪、吡蚜酮、噻嗪酮等,对3代飞虱及秧苗期飞虱防治应选用速效性药剂防治,如吡虫啉、烯啶虫胺等药剂。要用足药剂量及药液量,确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