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病一虫”综合防治技术

编辑:Bertha
默认
特大
宋体
黑体
雅黑
楷体

  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密度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气候条件的异常,我市的水稻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三病一虫”――立枯病、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一般年份减产幅度在5-10%左右,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因此,必须做好水稻“三病一虫”的综合防治技术,以确保我市的水稻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1、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最突出的病害,无论大棚,中棚,地棚育苗,都可发生,轻者稻苗一簇簇青枯而死,重者全床死亡,致使水稻育苗失败,因此防治好立枯病是保证育苗成功的关键一环。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条件  立枯病的症状多种,但我市多为打绺青枯,一般在稻苗三叶期前后发病,开始时稻苗不吐水,而后突然成片青枯,心叶或上部叶片卷成松针状,略呈青灰色,根变褐,根毛少,茎基部变褐死亡。导致水稻立枯病的发生,一方面是秧苗素质差,另一方面就是环境条件不适宜。我市4、5月份正值气温低、温差大的阶段,如遇寒流或低温伴随阴雨连绵而使得光照不足,或冷后暴睛而温差变动过大,都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水稻是喜温作物,其发芽的最低温度为10―13度,三叶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12―15度以上,而病菌在10度以下都能侵染、繁殖,所以,秧苗期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温差变幅越大,越易得病。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立枯病的防治包括选择苗床地要高爽,播前用苗病清等药剂拌种,注意通风炼苗等,一旦发病或遇低温,及时喷施快丰收等药剂防治。对立枯病的防治应以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壮苗为基础,重视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地整地。苗床地应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而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到、水源方便的地方。整地立求精细,床面整平,施足基肥;  2、用营养土等进行调酸消毒,保证床土PH值在4.5―5.5之间;  3、通风炼苗。要加强通风炼苗并注意控制温度和水分,严防稻苗徒长,在一叶一心期,棚内温度不超过25―30度,二叶一心期不超过25度,当气温稳定通过10度时可以不盖膜;  4、药剂防治。在秧苗一叶一心时或发病初期用立枯一次净等药剂进行防治。  2、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由水稻纹枯病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田病害,一般受害轻的减产5―10%,严重的减产50―70%。随着水稻种植密度的增加和施肥水平的提高,该病有加重的趋势。  纹枯病在水稻分蘖期开始发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到穗部。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后呈椭圆形或云纹形病斑。叶片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叶片发病严重时早枯,可导致稻株不能正常抽穗,即使抽穗,病斑蔓延至穗部,造成瘪谷增加,粒重下降,并可造成倒伏或整株枯死。  高温、高湿最有利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和危害。  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条件  (1)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地追施氮肥,水稻徒长嫩绿;灌水过深,排水不良,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都有利于发病。  (20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最盛,田间小气候在25---32度时,又遇连续阴雨,病势发展特别快。  (3)矮秆多穗型品种因分蘖多,叶片密集,容易感病。  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为最好。要加强田间调查,根据发病时期进行防治。一般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5---10%,孕穗期达10---15%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7---10天。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在耙地后大面积打捞漂浮在水面上菌核,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病稻草不能还田,并铲除田边杂草。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分蘖浅水,足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3)药物防治。这是当前防治纹枯病最有效的方法。应在发病初期及早用药防治。主要药剂有:5%井冈霉素、25%粉锈宁等。  3、稻瘟病  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病菌侵染水稻不同部位而引起的水稻病害。  由于病菌侵入的时间和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因此,有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区别。  (1)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前发生,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我市很少发生。  (2)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适温、高温时,有的会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这种类型的病斑较少见,多在感病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小白点。气候适宜发病时,可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3)节瘟:一般发生在剑叶下第一、第二节,节上初生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成环状扩展,最后使整个节部变成黑色,造成茎秆节弯曲或折断。  (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和穗轴或小枝梗上,对产量影响最大。初期出现小的淡褐色病斑,边缘有水渍状的褪绿现象。以后病部向下,各上扩展,长的可达2---3厘米,颜色加深,最后变黑枯死或折断,造成瘪谷甚至白穗。  (5)谷粒瘟: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使整个谷粒变为暗灰色的秕谷。发病迟的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稻瘟病的发病条件  引起稻瘟病大发生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造成年度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造成田块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条件是栽培管理措施和品种的抗病性。一般来说,合理的肥水管理,可增加水稻的抗病性,即使在大发生年份,也会减轻发病。  (1)气候:最适宜于病菌侵入的气温是24---28度,相对湿度在92%以上。这两个条件若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若两者缺一,则发病缓慢或不发病。  (2)施肥不当: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使用过迟,常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  (3)品种的抗病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抵抗力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期到始穗时最易发病。  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品种不同,抗稻瘟病的能力也不同。生产上尽量选用那些抗稻瘟病力强的品种,比如超级稻一号在06年严重低温的情况下,就表现出了其抗稻瘟病的优势。  (2)加强栽培管理:播种适量,培育粗壮老健无病或轻病秧苗是防治苗期叶瘟的关键。本田前期基肥要足,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促使稻株生长平衡。在分蘖盛期前,及时晒田,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叶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药剂防治的面积。抽穗期灌脚板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青秆黄熟,减轻发病。病害常发地区和易发病田块应不施或慎施穗肥,以免加重发病,造成减产。  (3)药剂防治:我市水稻一般在8月1---10日抽穗,因而防治穗颈瘟最好在7月末左右进行。穗颈瘟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若在破口期,天气预报有低温阴雨天气,必须立即施药防治。如果天气有利于病害继续发病,在灌浆期再喷一次。常用药剂有:40%富士一号(稻瘟灵)、2%春雷霉素、三环唑等。4、水稻二化螟  二化螟是水稻的常发性害虫。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的减产50%以上。近年来,二化螟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二化螟幼虫钻蛀稻株,因危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在穗苞中为害,造成花穗;二龄后开始蛀入稻茎为害,分蘖期造成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灌浆成熟期造成虫伤株。同一卵块孵化的不同幼虫或同一幼虫的转株为害常驻在田间造成枯心团、白穗群。幼虫常群集为害,钻蛀孔圆形,孔外常有少量虫粪;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甚至上百头,秆内粪便较多。  一般早春气温回升快有利于二化螟的发生;而春季雨水偏多、夏季高温,都有利于二化螟的发生。  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措施  二化螟的防治可采取消灭越冬虫源,喷施药剂等方法进行。二化螟的虫源主要在稻草或稻茬中,插秧前及时消灭掉稻草或清除掉稻茬,以减少虫口数量。药物防治二化螟一般在水稻分蘖期或孕穗、抽穗期螟化高峰后5---7天。当枯鞘率达5---8%时用药防治。一般是每小亩用18%的杀虫双水剂250---300毫升等加水喷雾防治,危害严重的,5---7天后再喷一次。喷药时田间要保水3---5厘米,保持水层3---5天,以保证药效。  对于多年使用杀虫双的地块,最好更换一下药剂,以提高药效,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标签: 水稻 发病 稻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