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小麦的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尤其是小麦生长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死穗,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为正确分析小麦死穗原因,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农业技术人员每年深入田间调查小麦死穗情况,现场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小麦死穗,总结出了近几年小麦死穗原因及防治技术,这对于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死穗的原因
(一)纹枯病危害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小麦播种后发芽时若受到病菌侵染,芽鞘变褐,重则腐烂枯死;起身拔节后病株率明显上升,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情迅速发展,扬花灌浆期病株率达到高峰,病斑扩大,相互连成典型的云纹状花斑,后期侵入茎秆造成烂茎,甚至形成枯白穗,结实少,籽粒秕瘦,田间表现为单株枯白穗。近几年来,由于我县小麦、玉米多年连作,菌源连续积累,加之适宜的发病条件,导致小麦纹枯病常年偏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
(二)赤霉病危害
小麦赤霉病为害症状以穗腐为主,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空气干燥时病部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不产生霉层,后期病部可产生黑色颗粒。小麦赤霉病直接引起穗部坏死,田间表现为半截穗的死。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三天以上连续阴雨,小麦赤霉病就可大面积发生流行,造成小麦死穗。睢县2012年4月下旬和5月初的两次降雨,导致了今年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
(三)全蚀病危害
小麦全蚀病又称黑脚病,是一种根腐和基腐性病害,在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发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2节。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和根茎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枯死,田间表现为成片死亡。拔节期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呈“黑脚”状,出现白穗。“黑脚”和“白穗”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
二、防治技术
(一)纹枯病危害引起的死穗,要采取的综合预防措施
农业预防 及时防除杂草,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拔节期追肥,实行氮、钾肥配合追施,可有效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麦苗贪青晚熟,诱发病害加重危害。
药剂防治 小麦纹枯病的药剂防治应以种子处理为重点,一是在小麦播种时,用2.5%适乐时10毫升拌10千克小麦种子,可推迟纹枯病发生时间,减轻后期发病程度;二是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前,每667平方米喷施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20%三唑酮乳油50~70毫升,可有效控制纹枯病发病程度,减少侵茎率和后期死穗数量。播种时拌种和春季喷施禾果利或三唑酮应结合使用,才可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二)赤霉病引起的死穗,要采取的综合预防措施
农业预防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三是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四是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药物防治 赤霉病要提前施药预防,防治重点是在始花期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75克加水50~75千克喷雾。小麦开花期如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必须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露水干后抢时喷药,喷药后遇雨可隔5~7天再喷1次,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以提高防治效果。
(三)全蚀病危害引起的死穗,要采取的综合预防措施
农业预防 一是严禁从病区调种,防止病害传入,保护无病区。二是发病田要单收单打,所收小麦严禁留种,且麦秆、麦糠不能直接还田,最好高茬收割,然后把病茬连根拔掉焚烧,尽量减少菌源。重病地块,可实行轮作换茬,推行麦菜、麦棉等轮作,以切断全蚀病菌源积累,控制病情的发展。严重发生地块,三年内不种小麦而改种其它作物,可以控制全蚀病的发生。同时,要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及铵态氮肥,合理灌溉,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药物防治 目前最有效的药物防治措施就是在小麦播种期用药剂进行包衣或拌种,根据睢县农业局农技人员三年来的拌种试验,每667平方米可用12.5%的全蚀净悬浮剂20毫升,重病田每667平方米用量可增加到30毫升,对水500毫升,混配均匀,取10千克小麦种子,将配好的药液均匀洒在小麦种子上,充分搅拌均匀后堆闷6~12小时,防效可达85%;或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克拌小麦种子10千克;也可用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拌种时,要严格掌握用药量,以免影响出苗。